摘要:小兒遷延性腎小球腎炎血尿臨床較為常見,雖然該病癥狀不明顯,但是血尿的持續出現會給患者的生活學習帶來影響,甚至影響其生長發育。
關鍵詞:小兒遷延性血尿 中醫藥療法 辨證施治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82-01
血尿是兒科腎臟疾病常見癥之一,常易遷延不愈。我科于2004—2010年用中醫中藥治療小兒遷延性血尿30例,療效十分滿意,現總結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患兒,男19例,女11例。年齡最小1歲半,最大12歲,以3—10歲為最多。其中病因較明顯者有鏈球菌感染后腎炎15例,經治療浮腫消退,但血尿遷延,乙型肝炎相關性腎炎2例,因血尿遷延2年以上,反復發作而就診,慢性腎炎2例,血尿遷延2年,有貧血、高血壓及氮質血癥;過敏性紫癜腎炎1例,經治療紫癜及肉眼血尿消失,但鏡檢血尿遷延不愈;5例發病前曾有病毒感冒史,發熱4-5天后發現肉眼血尿,經治療血尿消失,但鏡檢血尿遷延。血尿遷延病程為3-4 個月者8例,6個月-1年者18例,1+-2年者2例,2年以上者2例。
2 臨床表現
肉眼血尿18例,其中血尿呈棕褐色8例,濃茶樣4例,洗肉樣4例,鮮紅色2例,尿鏡檢紅細胞++15例,+++12例,++++3例;蛋白+12例,++15例,+++3例。血沉>20mm/h8例,BUN>15mg%2例,HBsAg陽性2例,血清補體C3降低15例。
本組病例癥見浮腫退,尿色仍赤,或時清時赤,或鏡下血尿,脈濡數,苔黃膩,辨證屬濕熱型者25例;病見臉色萎黃或蒼白,浮腫退,納食減少,氣虛息短,時有肉眼血尿,鏡下血尿遷延,脈沉弱質淡胖,辨證屬脾腎陽虛型者5例。
3 治療方法和結果
基本方藥:白花蛇舌草10克,黃柏10克,丹參10克,赤芍10克,益母草10克,生地10克,白茅根10克,患兒有風熱表證者加銀花10克,連翹10克;有風寒表證者加防風6克,羌活9克;有心慌、自汗、疲乏等氣虛候者加黨參10克,黃芪10克;有面色晄白、肢冷、身疲乏力、舌質淡胖、脈沉細等腎陽不足證候者加制附片6克,鹿角霜10克;有虛煩、咽干、舌質紅,脈細數腎陰不足證候者加女貞子10克,旱蓮草10克。服藥10-14天為一個療程。
4 典型病例
案例:李紅兵,男,12歲。鏡下血尿1年,在當地醫院多次檢查“肝功能、腎功能以及B超檢查”均正常。2008年8月在西安西京醫院兒科住院治療3月。在住院期間,查“肝功、腎功、電解質、血液流變學以及B超”檢查均正常。最后經腎穿刺病檢確診為隱匿性腎炎。經中西藥治療,鏡下血尿+~+++之間徘徊,最后自行要求住院。近期因感冒咳嗽,于2009年11月21日來我院兒科門診。就診時患者面色蒼白,鼻塞流涕,頭痛咳嗽,舌淡苔白,舌邊有瘀點,舌下靜脈紫暗,脈浮緊。血常規、腎功能均正常,尿常規:紅細胞+++,胸部X線攝片:雙肺紋理增重。此屬風寒咳嗽兼有下焦瘀血,治當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兼活血化瘀。處方:白花蛇舌草10克,黃柏6克,丹參8克,杏仁10g、紫蘇10g、桔梗10g、陳皮10g、前胡10g、半夏4g、抧殼6g、水蛭4g、蜇蟲4g、大黃4g、桃仁6g、川芎8g、益母草6g、沒藥5g。5劑。藥服完后再次來我院兒科門診,癥見患兒咳嗽消失,尿常規:細細胞+,改用活血化瘀為主,兼清利濕熱法。處方:水蛭4g、庶蟲4g、大黃4g、桃仁6g、川芎8g、沒藥5g、益母草8g、龍膽草8g、蒼術8g、黃柏6g、苾蔛8g。此方出入,再調治2月,尿常規:紅細胞消失。多次復查尿常規,紅細胞均正常。臨床隨訪1年未再復發。
5 討論
袓國醫學認為血尿多屬下焦濕熱壅滯。本病早期多表現為濕熱標實癥,病久遷延不愈,亦可出現脾腎陽虛的本虛癥,治標以清熱利濕,治本則補腎益氣。以往治療小兒血尿都應用清熱利濕劑加止血藥,臨床療效不著。筆者根據祖國醫學“久病多瘀”和“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論,應用清熱利濕活血化瘀藥治療小兒遷延性血尿,對病久傷及脾腎患兒,加補腎益氣藥以提高療效。
近代醫學研究證明,血瘀證的病理、生理改變為血液循環障礙和受累組織損害,而活血化瘀藥作用在于擴張血管,從而解除微血管痙攣,降底毛細血管通透性,使停滯體內的濕毒易于排出。補腎益氣藥能改善機體的免疫機能,有修復腎小球纖維化的作用。實踐證明,應用本療法治療小兒遷延性血尿,能改善腎小球的病理、生理障礙,有助于腎小球病理損害的修復,臨床療效是較為滿意的。
參考文獻
[1] 諸惜勤;中藥治療小兒遷延性血尿30例[J];中醫雜志;198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