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男護士的社會需求不斷擴大,但是我國男護士的供需存在了很大的差異,供給遠遠達不到社會的滿足。文章從社會認同理論的視角出發,從社會、家庭和個人三個角度分析了我國男護士供給不足的原因,并得出相關結論。
關鍵詞:社會認同 男護士 供需分析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030-02
在護理業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女性一直作為該職業的主導力量。隨著社會發展和護理學專業的分工細化,人們逐漸認識到護理工作不應只是女性的工作,男護士開始走上了護理崗位,其優勢也不斷凸顯。但是在現實工作中,一方面醫院在不斷擴大對男護士的需求,而另一方面不僅有部分在校男護生表示畢業后不愿意從事護理工作,還有大量優秀的男護士從臨床一線流失,因此,形成了巨大的供求矛盾。顯然,這一矛盾與國民的社會偏見、傳統觀念、職業特點限制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文章從社會認同理論的角度入手,試圖分析我國護理行業中存在著極大供需差異的影響因素,以期為男護士的培養和管理提供一定理論依據,以此改善現實生活中男護士的供需矛盾。
1 男護士的供需現狀
就男護士的社會需求而言,在護理工作的人文化和科技化、護理管理的科學化和高層次的趨勢下,無論是從臨床護理、護理管理、護理教育的角度,還是從護理科研的角度,社會對男護士的需求都在逐年增加。這是由男護士自身的優勢決定。首先,男護士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極大的優勢。由于護理工作是一項24小時連續不間斷的服務工作,其間突發情況多、服務對象復雜,需要護士有極強的身體素質、應變能力和承受壓力的能力,尤其是急診科、精神科、ICU病房、骨科等科室,情況更嚴重。而男性和女性相較而言,有更好的身體素質、更強心理素質和承受壓力的能力,因此在某種情況下更適合護理工作。其次,當涉及一些男性隱私如生殖系統方面的疾病時,男性患者更樂意接受男護士的詢問和照料,具有性別優勢。因此,男護士在中國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就已有男性涉足護理業,但發展至今該行業中的男性仍相對稀缺。就國內本身而言,據衛生部注冊護士信息數據庫統計信息顯示,截至2010年5月,我國的注冊護士總量達218萬人,其中男護士為2.1萬人,約占注冊護士總數的1%,護理行業中男女比例嚴重失調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橫向比較而言,我國男護士的注冊比例(1%)與發達國家如澳大利亞(8.7%)和英國(11%)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有專家就曾指出,一所大型綜合醫院的護士男女配備比例最理想的狀態應是1:4,就中國目前的狀況來看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因為我國的男護士在社會供給方面存在巨大缺口,形成了嚴重的供需差異。
2 社會認同視角下男護士供給不足的原因分析
社會認同理論是Tajfel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后來在Turner等人的努力下進一步改善。社會理論是指社會的認同作用,人們總是在爭取積極的社會認同,而這種積極的社會認同是通過內群體和相關外群體的比較中獲得的,如果沒有獲得滿意的社會認同,個體就會離開他們的群體或想辦法實現積極區分。該理論的實質是,個體通過社會分類,對自己的群體產生認同,并產生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偏見,其中,個體通過實現或維持積極的社會認同來提高自尊,而積極的自尊來源于在內群體與相關的外群體的有利比較,當社會認同受到威脅時個體會產用各種策略來提高自尊。在此,文章將從社會、家庭和個人三方面來說明男性在選擇是否進入、進入后是否退出護理專業這一“群體”時所產生的比較,進而分析這一“個體”又是采取何種策略來實現社會認同,提高自尊。
2.1 社會觀念的禁錮。
就護理職業而言,大部分民眾認為護理專業的技術含量較低,護士就是打針配藥和照顧病人的,甚至有人誤認為護理就是“服侍”病人,就是機械地執行醫囑,沒有發展前途。因此,這一誤區使得部分民眾對護理工作者的態度不尊重,醫院里經常出現打罵護士的現象,這也使得男性認為護理專業不足以體現其個人價值。然而,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實際上,在對患者的治療和護理過程中,護士對于患者病情的觀察、用藥效果的觀察及康復護理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就男性涉足護理業而言,社會上固有的傳統觀念更是造成了消極的影響,男護士的職業和社會地位往往不被人們理解和認可。護士在公眾眼里的“白衣天使”或“提燈女神”形象,均是女性,這使得人們認為護士就是僅供女性的職業。且男性在人們心中一直有著“毛手毛腳”的形象,不如女性細心,因此男護士在操作過程時能力受到懷疑。這些男性不適合護理業的陳舊觀念使得男護士的社會認同感得不到滿足,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知覺和感受,使他們易產生自卑感,感到孤單和自我懷疑。
2.2 家庭的壓力。
男性在一個家庭中往往具有主導地位,是家庭收入來源的支柱。然而,護理工作卻是一項體力與腦力勞動相結合、工作強度大、收入卻是中等偏下水平的工作。再加上職稱晉升、進修深造、福利待遇等問題上的不合理,使得男護士一方面無法負擔家庭的主要經濟支出,另一方面也認為工作的發展潛力不大,使其心理上失去平衡,產生“失落感”,從而無法產生工作動力。
護理工作直接關系到病人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在醫護工作者之間一直流傳著一句話“醫護人員,是一只腳踏在病房,一只腳踏在牢房”,這使得其在工作時必須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否則引起醫療事故,后果就是其無法預料的,因此也給家庭產生了無形的壓力。同時,由于人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而護理工作者的數量又嚴重不足,使得在崗護士往往超負荷工作,特別是部分醫院片面地認為男護士有著體力和精力的優勢,使男護士更是長時間超強度工作。這樣不僅容易使男護士對工作產生厭倦,也易使其忽略對家庭的照顧,從而更使家庭無法接受男護士這一職業。
2.3 個人認知不足。
社會認同理論中提及的比較,不僅包括外群體即社會和家庭的比較,也包括內群體的比較。而內群體的比較,不僅包括護理行業的比較,還包括個人自身的比較。這些問題的存在使男性在
從行業內部來看,受我國衛生醫療條件和管理水平的限制,男女護士在醫院干的工作差異不大,使得男護士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發揮,使其認為自我價值體現不足;同時,從社會現實來講,男性對待遇的期望值高,但在醫院他們和女護士獲得同等待遇會使其產生自卑感。
從個人自身來看,其實有部分男性并不排斥護理行業,并希望自己可在此行業干出一番事業。但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差距,當其真正進入這以女性占絕對優勢的護理行業后,難免有部分男護士會產生落差。且了解到在臨床工作的男護士中有大部分已經轉行,并擁有豐厚的待遇,使其最初的職業夢想發生動搖。
3 討論
根據上述的分析,不難發現男性在選擇進入護理行業時,不僅面臨社會傳統觀念的禁錮、家庭成員帶來的各方面壓力還有個人認知的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使其在通過內群體和相關外群體的比較后卻無法獲得滿意的社會認同。根據社會認同理論可知,如果個體的社會認同感得不到滿足,則其會產用相關策略來提高自身的社會認同或離開他們的群體。因此,男護士的供給就出現不足:一方面,迫使護理專業的男性招收情況不樂觀,男性很少有意愿想進入該行業;另一方面,不少已就業的男護士因不安本職工作而轉行,男性進入該行業后也不能穩定下來。
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的分工的需求,男性進入護理行業有利于優化護理隊伍,男護士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大,因此國家需要擴大男護士的供給量。顯然,各大高校的護理專業擴大男性的招收數量是一條有效的途徑,但并非是本質的方法。文章認為,最根本的方法是從社會、家庭和個人三方面來改善他們對護理行業的看法,使男護士或男護生能得到滿意的社會認同感,使其有積極的心態想進入并呆在這個行業。具體的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首先教育者要轉變觀念,要教育身邊的人認可、接納男性進入護理行業現象;其次,醫院的管理者要加大男護士的就業宣傳力度,正確指導就業并調整好就業者心態;再者,加大各種宣傳力度,增加社會對男護士的認可度。
參考文獻
[1] 張瑩瑞,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475-480
[2] 彭晶,王曉燕,匡仁偉.我國男護生護理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J].護理研究,2007(4),955-957
[3] 云南,晏廷亮,何文淵,王所榮,崔德花,吳予.關于男護士就業心理壓力的調查與思考[J].職業技術,2011(1),61
[4] 王琳.高職男護生心理特點分析及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