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對老年患者的心理與精神護理,將老年人的心理障礙消除,使老年人對生活充滿希望,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健康的生活,是當前護理工作的重大課題。加強對老年患者的心理及精神護理,研究并解決老年人的心理問題,是當前我們護理工作的主要任務。
關鍵詞:老年患者 心理護理 精神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34-01
在這個物質生活日益提高、醫療衛生事業迅猛發展的時代,人的壽命也在逐漸延長,人們對老年人健康狀況的關注也日益廣泛。我國人口在一天一天地走向老齡化,老年人因器官結構發生變化,其生理功能日趨衰退,為慢性病痛所折磨,體弱多病,心理功能日趨衰竭,生活情緒低落,害怕寂寞與孤獨,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幸福安康。精神護理尤為重要,它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它所起到的作用是藥物無法替代的。為了讓老年人生活得健康、愉快,加強對老年人的心理與精神上的護理尤為重要。
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明顯不同于青年患者的心理狀態。老年患者的情緒容易波動,容易受絕望情緒的困擾,醫生的治療與子女的精心照顧對他們來講是必不可少的,他們盼著早日恢復健康,盡早回到自己家里,就算是病情很嚴重的患者也不希望長期住院。通過對老年患者的心理變化及規律進行了解,來制定出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案,可以使老年患者的心理障礙消除,有助于他們以樂觀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從而快快恢復健康。在護理工作中,應針對老年患者的生理與心理護理特點,把技術護理與心理護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要加強對老年人的心理與精神護理,盡快讓患者的不良情緒消除。我們應采取有效的方案。
第一,老年患者一住進醫院我們就應該及時對其病情進行了解,留心觀察老年人的病情變化,盡快將老年人身上的痛苦疾病消除。主動向希望了解自己病情的老年人敘述其病情與相應的治療方案。老年患者在介紹自己病情時往往會出現嘮叨與贅述的現象,這時候需要護理人員的耐心傾聽,并適時地進行提問,切忌表現得不耐煩。禮貌熱情的護理人員可以給老年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親切解釋性的話語有助于老年患者解除心理障礙,了解自己的病情,打消顧慮,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病情與配合治療。細致耐心的疏導與滿足老年患者的恰當要求,能夠使老年患者對護士更加信賴,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從而最大程度地把老年患者機體的抵抗能力調動起來,以實現治療目的。
第二,老年患者顧慮較多,尤其是農村的老年患者,他們由子女來支付醫藥費,害怕拖累子女,會因此焦慮不安,這就要求在治療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地節約費用,以減輕老年人的壓力與經濟負擔,使老年人盡早康復。作為醫護人員,良好的素質、高度的責任感、精湛熟練與準確無誤的技術操作不可或缺,要盡量使患者的痛苦減輕,讓老年患者信賴我們,感到安心和窩心。就算是對待臨終與預后不良的老年患者,我們也要讓其心理情緒保持穩定,讓他們安享剩下的日子。
第三,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自我調節能力、控制能力都比較差,再加之身患疾病,危害著他們的身心健康,以至于老年患者對康復失去了信心,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對老年患者的生活要好好地護理,盡量體貼與照顧老年患者的生活,主動讓患者及家屬了解必要的護理知識與衛生知識,并對他們的飲食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讓他們吸收更多的營養,從而強身健體。如果條件允許,應盡最大可能地幫老年患者營造良好的生活氛圍。要以十足的耐心來鼓勵與疏導他們做自己能力范圍以內的事情,使老年患者的生活能力與自理能力增強,這對疾病的痊愈是十分有幫助的。
第四,要幫助老年患者護理康復。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其家庭價值與社會價值這是首要的,盡可能地使他們的自制能力與自護能力恢復。在對老年患者進行康復知識指導時,要考慮到他們的不同情況與疾病,諸如適當休息、膳食護理、肢體功能鍛煉與睡眠時間安排,在解釋、疏導與安慰他們時可配以具有說服力與真誠而富有同情心的語言,對他們住院期間的護理效果與出院的護理措施應盡快向子女與家屬交代,是老年患者及早恢復自我保護能力,幫助他們樹立起樂觀豁達的“老人觀”。尤其是要對老年患者的心理變化要進行高度重視,特別是針對老年人在夜間由于長期的疾病纏身而產生的沮喪、憂郁、消沉情緒,更嚴重的是出現輕生念頭,更要密切觀察,耐心地勸解與疏導,以避免發生意外。為了讓老年人以愉快的心情、健康的身體安享晚年,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會給老年患者提供高效的心理護理與精神護理,我們必須用熟練準確的技術操作與認真負責的態度來幫助老年患者。
總結:
護理人員要做到態度和藹可親、舉止大方端莊。要尊重老年患者與患者家屬,要根據患者的不同文化、不同個性與不同特點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要想真正體現護理價值,護理效果不容忽視,要不斷地找出并改善護理工作當中的不足。
參考文獻
[1] 李麗莉;李曉娟.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及護理對策[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4)
[2] 張海英.淺談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和心理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12)
[3] 闕珍;吳婉清;萬和芝;黃雪薇[J].齊魯護理雜志,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