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腦癱如不及時治療,極有可能造成患兒終身殘疾,給孩子造成極大的痛苦,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因此,早治療,家庭和患兒主動參與,采用多種方法持之以恒的治療,如運動療法、物理療法、推拿、按摩、手術等,最大限度地降低患兒的傷殘程度,提高治療效果,是當前兒科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關鍵詞:腦癱 早期治療 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013-02
1 現狀分析
由于急救醫學的發展,高危新生兒存活率明顯提高,小兒腦癱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如不及時治療,極有可能造成患兒終身殘疾,給孩子造成極大的痛苦,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因此,利用現有資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患兒的傷殘程度,提高治療效果,是當前兒科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2 治療的原則
2.1 早期治療。3個月左右為治療極佳階段,但不容易發現,如在半歲左右發現并及時治療,病程短,效果好。因為年齡越小,腦發育越快,90%的新生兒腦重量是370克,出生6個月可達到700克。1歲左右相對比半歲左右的患兒療程要長,但可恢復到基本正常。1歲至3歲患兒治愈率可達90%以上,最好不超過4歲,最遲不超過6歲,因為嬰幼兒中樞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腦組織代償能力強,其受損后可通過各種治療手段反復刺激,由沒有受損的區域替代和代償,所以早期治療促使正在發育的中樞神經系統得到進一步發育,發育障礙的癥狀得到改善,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會被有效地抑制,因為這種異常模式一旦形成,再糾正十分困難,并且還會阻礙正常運動姿勢的產生,同時也可以控制肢體攣縮變形和肌肉萎縮無力,對整個運動機能和智力的提高產生很好的效果。
2.2 綜合、持之以恒治療。實踐證明,腦癱患者,使用單一治療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必須長期堅持,綜合治療,才能收到預定效果。綜合治療包括:運動療法、物理療法、心理治療、按摩推拿、針灸、藥物和手術等。
2.3 家庭參與。腦癱康復需要很多年,在康復機構內做短時間的訓練治療,遠不能滿足全部康復需要。應把訓練貫穿于日常生活活動中去,保證病兒在家庭中得到長期、系統、合理的訓練治療。因此必須教會家長掌握康復方法,做家庭康復訓練,由于親情關系,病兒容易配合,能取得較好的訓練效果。
2.4 患兒主動性參與。分析病兒的心理、引發病兒的主動性,良好的心理因素能起到促進和增強醫療效果的作用。康復工作者親切的語言和行為,會給病兒以溫暖、信任、減少其畏懼、膽怯心理,便于引發病兒的主動性,起到單純訓練治療所起不到的良好醫療作用。治療中及時鼓勵,增強病兒和家長的信心。為避免訓練的單調、乏味,應將訓練與游戲、娛樂、教育融為一體。
2.5 因人而異。患兒的功能障礙及康復潛能,存在著個體差異,制訂康復計劃時必須因人而異。而且要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整、修改。
3 治療的方法
3.1 正確體位。患兒常有姿勢異常和不對稱,訓練過程中必須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和體位,這樣可以阻止原始反射,防止異常姿勢和痙攣的發生。
3.1.1 正確的臥姿。一般采用側臥位,可以有效抑制全身伸肌痙攣和各種緊張性反射的作用,也有利于患兒在胸前進行各種活動;為幫助患兒抬頭和增強上肢支撐力,也可采用俯臥位,在胸前墊一個楔形墊,患兒俯臥在上面,頭和雙手放在楔形墊的前方,不能抬頭的患兒,治療師要協助患兒抬頭,楔形墊的前面可以放一些玩具,便于患兒玩耍,整個治療過程中必須有人看護,以免發生窒息。仰臥位很少采用,因為它可以引起全身伸肌痙攣。
3.1.2 正確的坐姿。①坐地板和床上:背部挺直,髖關節屈曲90°,膝關節伸直,兩大腿旋外分開。如果患兒不能獨自保持正確的坐姿,治療師可坐在小兒身后協助完成。②坐椅子上:坐在合適的椅子上,頭保持正直呈中立位,胸背挺直,髖、膝、踝關節屈曲90°,兩腳平放在地板上。如果患者不能坐穩,可以在椅子上安裝支撐板,支撐軀干和手臂,并用安全帶固定,使髖部、膝部、踝部關節屈曲,或治療師協助病人保持正確坐姿。
3.1.3 正確的抱姿。患兒頭頸脊柱豎直,盡可能使雙上肢和手保持正中位,雙下肢屈曲分開。有三種抱法:①面對面抱法(圖A);②面對背直抱法(圖B);③面對背斜抱法(圖C)。
3.2 運動療法。是治療手法的基礎,就是肢體和軀干的促進、移動動作訓練,平衡能力訓練,增進肌力和耐力訓練,姿勢矯正訓練,步行、跨過障礙訓練等。針對痙攣的運動療法學說比較多,較著名的有:
3.2.1 Bobath法[1]其治療可概括為:阻止原始反射;促進正常的姿勢反射發育;發展正常的自動反應和運動能力。在訓練方法上強調按正常嬰幼兒運動發育的各個階段來進行訓練。如:抬頭一翻身一坐一爬一跪一站一走。
3.2.2 Peto法(引導式教育)[2]引導式教育需要患兒有一定的語言能力,年齡過小和病情過重的患兒都不適宜。在訓練時,引導者要全面負責患兒的粗動作、感覺運動、自主技能的訓練和特殊教育。目的是使兒童從生理上到心理上得到綜合完整的發展,使兒童能獲得作為社會上一個有用的成員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因此它不是一種簡單的康復技術和治療,而是一個全面的教育體系。
引導式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在功能評定的基礎上,把條件相似(年齡、殘疾種類、智力水平)的患兒放在一起,進行小組訓練。每一次訓練任務被分解成若干個按順序排列的單一動作。患兒先學習掌握每一個單一動作,然后將這些單一動作串起來,就完成了訓練任務。在訓練單一動作時,引導者用簡要的語言提示,將動作要求編成歌謠或歌曲,并讓患兒邊做動作,邊學著說或唱。這樣,同時也進行了語言訓練。Peto法還設計了特殊的木制訓練家具,如梯凳、條柵式治療臺、床。使患兒能安全地抓握推動,進行日常活動訓練。
3.3 作業療法(簡稱0T) 以游戲的方式,讓患兒對特定的作業產生興趣,通過作業活動,對身體的、精神的功能損傷進行康復,增強協調運動,最大限度地恢復其生活基本自理,作業治療側重于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動作的訓練,以進食、穿脫衣服、大小便訓練為主。
3.3.1 進食訓練。先擺正進食的姿勢,以減輕痙攣,加強咀嚼能力。注意餐具最好選擇硬塑料碗、盤等餐具,最好有把手和防滑等。訓練應盡早進行,盡早完成從奶瓶到勺、杯、手進食的轉變。
3.3.2 穿脫衣服訓練。先從簡單的衣服開始,讓患兒知道穿脫衣服的順序,一般是先穿患側衣服,先脫患側衣服。先給于輔助,逐漸變為獨立穿脫衣服。衣服盡量寬大、舒適。
3.3.3 大小便訓練。從兩歲開始訓練,包括穿脫褲子、站立、坐位平衡和手功能的訓練,直至能獨立完成大小便,同時也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3.4 物理療法。選擇相應的經絡配穴位,通過電療、光療、溫熱等療法,使經絡通暢,恢復神經傳導功能,康復萎縮肌肉,松馳痙攣肌群,能有效地改善和緩解肢體障礙、關節畸形等癥狀。
3.4.1 水療。水波的刺激有利于患兒全身痙攣狀況的緩解,從而使肌張力異常得到改善,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心肺功能,增強身體抵抗力。水療室的溫度保持在20~25℃,水溫保持在27~30℃。患兒在水中利用水的浮力作輔助運動、抗阻力運動及利用器械進行平衡、步行、肌力、體位轉換等訓練。
3.4.2 生物反饋療法。減低痙攣,增強拮抗肌的活動。
3.5 推拿按摩療法。有舒筋活血、強筋骨、通利關節的作用,達到矯治肢體孿縮畸形,改善關節功能障礙。
3.6 其它療法。心理治療、言語治療、針灸、藥物、矯形手術輔助具等治療。
參考文獻
[1] 梁和平主編、劉海霞副主編.康復治療技術(第一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3-61
[2] 王前新、姜貴云主編.康復醫學(第一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