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針灸配合中藥治療原發性痛經的治療作用。方法:將180例患者隨機分為A、B、C三組,A組為觀察組,采用針灸配合中藥治療,B組C組為對照組,分另采用針灸治療和中藥治療。結果:A組療效明顯尤于B組和C組,有顯著性意義P<0.05。結論:采用針灸配合中藥綜合治療具有可靠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針灸治療 中藥治療 原發性痛經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85-02
原發性痛經是是婦科常見病之一,在青少年期較常見,多在初潮后6-12個月發病,指婦女在月經前或行經期有下腹部疼痛等不適,并伴有面色蒼白,頭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煩惡嘔吐等癥,程度較重以致影響學習和工作,而生殖器官和盆腔無器質性病變。筆者自2006年11月~2011年10月對我針灸科及縣中醫院婦產科門診60例原發性痛經患者給予針藥結合治療,效果滿意,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共收治原發性痛經患者180例,年齡15~36歲,病程半年~13年,其中已婚23例,未婚157例。按數字隨機法分為三組,三組患者在年齡、病程上無顯著性差異,A組60例,采用針灸配合中藥治療,B組60例,單用針灸治療,C組60例,單用中藥治療。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婦科學》[2]擬定,全部病例均符合原發性痛經診斷標準。
2 治療方法
2.1 A組。選穴以中脘、關元、三陰交、合谷、雙側水道為主穴,氣滯血瘀型加太沖、血海,寒濕凝滯型加腎俞、中極,氣血兩虛型加脾俞、氣海、足三里,肝腎虧虛型加腎俞、肝俞、太溪。于經前7 d開始接受針灸治療。常規消毒,針刺得氣后中脘、關元、足三里、氣海及背俞穴用補法,其余各穴均平補平瀉法,手法實施完后,在針柄上穿置一段長約2 cm的艾柱施灸,直待燃盡,除去灰燼,留針30min,再將針取出,共治療十天,治療三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中藥以少腹逐瘀湯為主方加減,處方:當歸15g、川芎10g、赤芍10g、沒藥6g、小茴香15g、肉桂6g、蒲黃10g、五靈脂10g、延胡索20g。氣滯血瘀型加用川楝子6g、香附10g、茜草10g;寒濕凝滯型加吳茱萸10g、益母草30g、薏苡仁30g;氣血兩虛者加白術10g、黃芪30g、砂仁10g;肝腎虧虛者加杜仲10g、寄生10g、川斷10g。于經前4至5d連服7劑,三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
2.2 B組,僅用A組里針灸方法治療。
2.3 C組,僅用A組里中藥方法治療。
3 療效標準及結果
3.1 療效標準:療效判定標準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①痊愈:疼痛消失,停止治療連續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者;②好轉:連續3個月經周期疼痛減輕者;③無效:疼痛未見改善者。
3.2 治療結果:治療結果見表1。根據治療結果不難看出針灸配合中藥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尤于單用針灸及單用中藥治療。A組與B組或A組與C組在療效方面比較通過X2 檢驗P<005;而B組與C組間比較都對原發性痛經有較好治療作用,但無顯著性差異P>0.5。
4 討論
本病的發生西醫學認為主要與經期子宮內膜合成釋放前列腺素F2a增多,引起子宮肌層過度痙攣性收縮、子宮腔張力過高、子宮肌層缺血有關。中醫學認為痛經是“因經而痛”,故痛經的發生,其致痛病因與月經期或其前后機體內氣血劇烈變化這一特殊的內環境相結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痛經辨證首辨虛實,以實證為多見。
可根據痛經發生的時間、痛的性質、部位以及痛的程度,結合月經的期、量、色、質及兼證舌脈,辨其寒、熱、虛、實,一般在經前、經時小腹劇痛,經色紫黯有塊者屬實,經后小腹綿綿作痛,經色淡者屬虛;絞痛、冷痛者屬寒;灼痛者屬熱。以調理沖任氣血治療原則。故筆者以清代王清任少腹逐瘀湯為主方,配合針灸治療,根據不同的證型,靈活運用中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溫經散寒、調補氣血,滋腎養肝,針灸疏通經絡、培補沖任等法,并掌握“因經而痛”這一時間特點,以經前一周至來經一二天為最佳治療時間,同時按照“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顧,針、灸、藥配合,正如醫學入門所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筆者通過三組治療方案,得出結果,針灸中藥結合組療效明顯尤于單用針灸和單用中藥組,故筆者認為,在治療本病時,采用針、灸、藥綜合治療,療效可靠,見效快,并有望治愈本病。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340-341
[2] 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34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