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按摩加核心穩定性訓練治療腰肌勞損的療效。方法:選取30例腰肌勞損患者,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15例,對照組行按摩治療,實驗組行按摩加核心穩定性訓練,患者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后行QSWESTRY功能量表進行測試。結果:治療4周后,實驗組在治療后QSWESTRY下腰痛失能程度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結論:核心穩定性訓練可以明顯改善腰肌勞損病人的疼痛程度,失能狀況,預防復發。
關鍵詞:核心穩定性訓練 腰肌勞損 QSWESTRY功能量表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055-01
腰肌勞損又稱腎虛腰痛,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以無明顯誘因的腰部酸脹痛為主要癥狀,休息后可緩和,但臥床過久又感不適,稍事活動后又減輕,活動過久疼痛再次加劇。臨床上治療腰肌勞損的方法很多,如針灸推拿,口服非甾體類鎮痛藥、各種理療(電腦中頻、超短波、磁熱療、低周波),功能鍛煉等等,但大多存在遠期效果差,易復發的缺點。筆者近兩年采用按摩加核心穩定性訓練治療腰肌勞損30例,對其慢性疼痛的減輕,重返工作崗位都有顯著的療效,而且經過隨訪,極少復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選取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來我科住院或門診接受治療的30名腰肌勞損病人,診斷標準:①臨床癥狀:長期反復發作的腰背部酸痛不適,時輕時重;②體檢:疼痛范圍較廣泛,壓痛點多在骶棘肌,腰椎橫突及髂嵴后緣,腰部肌肉緊張可捫及硬結,腰部ROM基本正常;③影像學檢查:可見腰椎骨質增生,腰椎骶化,無其它改變。
30名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5例,實驗組中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齡(35±5.4)歲,病程(28±4.2)個月,對照組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齡(33±4.6)歲,病程(30±2.1)個月。兩組患者病程、年齡、性別及病情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5)。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采取按摩治療,部位及取穴:點壓、彈撥腎俞、腰陽關、大腸俞、秩邊、委中、承山等穴及滾腰臀部,采用按揉法雙側膀胱經,每次按摩30分鐘,以局部發熱為佳,一周做4次。實驗組按摩后另行核心穩定性訓練。動作一、四點跪位,雙膝與髖同寬跪于軟墊,雙手與肩同寬支撐于墊上。頭、臀成一直線,收緊腹部。呼氣,右腿伸直抬至與身體成一直線。同時,左手前伸,肘伸直,保持5—10秒。吸氣,緩慢回到開始姿態,左右交替進行各5次為1組,重復2--3組。動作二、俯臥,腹、大腿三分之二處置于平衡墊上,雙手伸直向前,雙腳伸直略分開,背部挺直,下顎微收。呼氣,下背部用力,雙手、雙腳離地至平行于地面。吸氣,緩慢回到開始姿態。10—15次為1組,重復2—3組。動作三、仰臥,臀、下背部貼于平衡墊上,屈髖45度,直腿,雙手伸直打開過頭,貼緊耳朵,收緊腹部,下顎微收。吸氣,雙手伸直往下至肩前方,與大腿平行,同時身體卷起來至與大腿成90度,呼氣,緩慢回到開始姿態,10—15次為1組,重復2—3組。動作四、雙橋運動,仰臥,雙手平放在身體兩側,雙腳放在瑞士球上,抬起骨盆,使瑞士球在小腿下保持平衡并且肩、骨盆,雙腿成一直線,維持30秒,再回到起始部位,重復10次[1]。以上動作每次做30分鐘,一周4次。
1.3 評定方法。采用QSWESTRY功能量表進行評定[2],分數最高提示患者疼痛,失能程度最嚴重,所有患者由同一組治療師在治療前和治療后進行評定。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及均數±標準差進行表示,計量資料比較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X2檢驗,差異顯著性水平為(P<0.05)。
2 結果
治療4周后,本研究將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統計學分析,對照組的疼痛程度,生活起居、提東西、走路、站立等得分明顯高于實驗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對30例患者進行半年的電話隨訪,對照組有3例1個月后復發,6例4個月復發,實驗組無一例復發。
3 討論
筆者認為目前臨床治療腰肌勞損如按摩理療等都是針對疼痛對癥治療,近期效果可,但遠期療效差,易復發,因為沒有找到腰痛的根本原因。腰肌勞損為腰部肌及其附著點筋膜、骨膜的慢性勞損性炎癥,其病因病理是軀干的穩定性在脊柱,當其結構失穩時,起穩定作用的腰背肌將超負荷工作,以求軀干穩定,長期彎腰工作腰部肌持續呈緊張狀態,使小血管受壓,供氧不足,代謝產物積累,刺激局部產生損傷性炎癥,如一組肌肉發生這種慢性勞損,必將使對應肌產生相適應的變化,以補償原發部位病變后的功能障礙,在臨床上表現為一個部位的腰痛隨時間而向上下或向左右發展[3]。許多學者認為腰背部肌肉和腹部肌肉力量的減弱是慢性下腰痛的主要原因,應采用增強軀干肌的力量來治療和預防腰肌勞損,而核心穩定性訓練重視對腰部核心肌群的訓練,核心肌群是能夠調控人體重心達到維持身體平衡穩定的肌肉,包括腹橫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多裂肌,豎脊肌等,核心穩定性訓練可以增加腰椎局部肌肉的力量,提高腰椎節段的穩定性,同時為腰部大體肌肉收縮產生安全的軀干運動提供穩定性基礎。因此筆者采用上述方法治療取得理想效果,也教會患者一種自我鍛煉的方法,使患者主動參與,預防復發,此法簡便易行,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志基 現代體能訓練—彈力帶全方位力量訓練方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77—86
[2] 燕鐵斌 骨科康復評定與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174—177
[3] 吳在德 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3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