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剖宮產 新生兒窒息 搶救 配合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36-02
新生兒窒息是新生兒出生后1分鐘內尚不能建立規律、有效的自主呼吸,是胎兒因缺氧發生宮內窘迫或娩出過程中引起的無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循環障礙,導致低氧血癥和混合性酸中毒,是新生兒死亡傷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剖宮產術中較為常見。術中新生兒窒息搶救成功取決于及時正確的復蘇技術及復蘇后的護理。因此,做好剖宮產術中新生兒窒息的搶救能減少窒息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減少并發癥,并能提高新生兒的生命質量。
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進行剖宮產術1210例,術中發生新生兒窒息20例,其中輕度窒息15例、重度窒息5例,經及時進行復蘇術及系列治療及護理,取得較好效果,現將復蘇及護理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資料。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剖宮產術1210例,發生新生兒窒息20例,根據出生后一分鐘內APgar評分:輕度窒息(APgar評4-7分)15例,重度窒息(APgar評分0-3分)5例,20例新生兒中,產前孕齡32-43周,其中早產兒2例,足月兒16例,過期產兒2例,窒息原因:①胎兒宮內窘迫14例;②早產兒2例;③妊娠并發癥2例;④羊水過少2例。
2 護理配合
2.1 搶救人員及用物準備。
2.1.1 搶救人員應具有熟練的復蘇技能,豐富的臨床經驗,由手術醫生、新生兒科醫生、麻醉醫生、助產護士、手術室護士組成。
2.1.2 搶救用物和藥物的準備:
接到手術通知后,護士應了解剖宮產的主要原因、孕周期、孕婦有無妊娠合并癥或妊娠并發癥等病史,準備好電動負壓吸引器、吸痰管、氧氣、氣囊面罩、新生兒喉鏡、新生兒氣管導管、腎上腺素、納洛酮等。如有胎兒宮內窘迫、妊娠<34周或羊水Ⅲ度污染等情況,及時與兒科聯系,請醫生到手術室一起搶救。
2.1.3 手術間環境的準備。
手術間的溫度應提前控制在26~28℃之間,相對濕度在55%~65%之間。因新生兒處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中,會使耗氧量增加,代謝亢進加重代謝性酸中毒,復蘇反應就會延長。
2.2 復蘇護理:
2.2.1 胎兒一經娩出,立即置于預熱輻射臺上進行保暖,擦干羊水,防止熱量散失,肩部以布類墊高2~3 cm,擺好復蘇體位。
2.2.2 清理呼吸道,胎頭娩出后不急于娩出胎肩,先用擠壓法清理鼻咽部黏液和羊水,胎兒全部娩出后立即置于輻射保溫臺上,擺正新生兒體位,頭部輕度伸仰位,用適應時吸痰管吸凈口鼻,咽部黏液和羊水,動作輕柔,避免負壓過大損傷氣道黏膜,一般為<100 mmhg,每次負壓吸引時間不超過10S,若羊水糞染者,要評估新生兒是否有活力,如強有力的呼吸,心率>100次/min和肌張力好,若其中一項不好,應立即進行氣管插管,吸凈呼吸道羊水黏液和胎糞。
2.2.3 建立呼吸確認呼吸道通暢后刺激呼吸,用手輕拍或彈足底,按時評估患兒呼吸,心率,膚色,如無自主呼吸,則立即用100%氧氣呼吸氣囊正壓人工呼吸。放置面罩時注意面罩與面部之間的密閉性,有效性,防止損傷皮膚,按壓頻率40-60次每分鐘,氣管插管后,妥善固定防止脫出。
2.2.4 維持正常循環100%氧氣正壓通氣30S后,如果心率<60次每分鐘,在正壓人工呼吸同時行胸外心臟按壓,按壓部位在胸骨體下3/1處,按壓深度為前后胸直徑的3/1,手法采用拇指法,雙拇指按壓,其余四指圍繞胸廓及支持背部頻率120每分鐘,注意心臟按壓與人工呼吸頻率之比為3∶1,要配合默契。
2.2.5 藥物治療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保證復蘇藥物應用,經過30秒有效通氣和胸外心腔按壓后心率仍<60次/min,應使用1:10000腎上腺素,給藥途徑為氣管導管注入或靜脈給藥。劑量為0.1-0.3ml/kg,必要時3-5分鐘重復一次,低血容量是給擴容劑,首選0.9%氯化鈉10ml/kg,經靜脈或臍靜脈緩慢推入,代謝性酸中毒,給予5%碳酸氫鈉3-5 ml/kg,如心率改善并升至76次/min,停止胸外心內按壓。
3 結果
15例輕度窒息新生兒經規范復蘇5分鐘APgar評分8-10分,5例重度窒息,新生兒經規范復蘇5分鐘,3例評分8-10分,2例帶管送 NICU繼續搶救,1例新生兒死亡,搶救成功率99%。
4 評價
復蘇過程中,每操作一步的同時,均要評估患兒呼吸、心率和皮膚,然后決定下一步操作。對于窒息嚴重,新生兒情況較差者每5~10分鐘按上述標準再評,直到總分>7分為止。
新生兒窒息復蘇的關鍵是迅速糾正缺氧,做到早預防,早判斷,早復蘇,同一組復蘇人員必須配合默契,操后迅速,準確無誤,熟練掌握每一項操作,根據新生兒窒息嚴重程度,均采取ABCDE復蘇方案,其中A是根本,B是關鍵,評估貫穿整個復蘇過程呼吸、心率、皮膚顏色是窒息復蘇的三大指標。復蘇后嚴密觀察病情、精心護理、積極治療,從而減少并發癥,降低死亡率,提高搶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