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鼻淵 中藥霧化吸入 鼻腔給藥 內服中藥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82-02
鼻淵是中醫古病名,它又稱“腦漏”、“腦崩”。最早見于兩千多年前的《素問?氣厥論》“鼻淵者,濁涕流不止也”。本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相當于西醫的化膿性鼻竇炎。此病病程較長,易反復發作,我科自2006年1月1日—2011年1月12日以來采取中藥霧化吸入鼻腔,內服中藥及鼻腔給藥治療本病82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160例均為我院門診患者,隨機分兩組,治療組82例,其中男性50例,女32例;年齡20—48歲,平均31.5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65個月,平均23.5個月,對照組78例,男48例,女30例;年齡21—49歲,平均29.6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24個月,平均21.4個月。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確診,臨床表現:以大量粘性或膿性鼻涕、鼻塞、頭痛或頭昏為主要癥狀,急性鼻竇炎伴發熱及全身不適。急性鼻竇炎發病迅速,病程較短,若治療不徹底,則遷延為慢性鼻竇炎,病程較長。鼻腔檢查見粘膜充血,腫脹,鼻腔或后鼻孔有較多的粘性或膿性分泌物,X線鼻部攝片有陽性表現,急性發作時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2 治療及用法
2.1 治療組:
2.1.1 將蒼耳子100g,黃芩100g,蒲公英100g,鵝不食草200g,川芎200g,薄荷200g,冰片0.5g等打下粗末。將兩勺藥未放入天和牌多功能磁療美容器內,加水通電即可霧化鼻部吸入,每日2次,每次15分鐘。
2.1.2 將細辛4g、郁金3g、薄荷3g、絲瓜藤4g、川芎3g、石膏4g、芒硝3g、蔓荊子3g、白芷4g、蒼耳子4g、蘆薈4g、魚腥草5g、黃連3g,由本院制劑室打極細粉末并消毒。每次將一塊消毒的薄棉片上噴上黃蓮水后再將藥粉均勻地撒在棉片上,當患者薰蒸完后將棉片送處鼻腔內部保留20—30分鐘后擤出。
2.1.3 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辨證用藥。方藥組成:
鵝不食草12g、當歸12g、川芎10g、白芷10g、黃芩10g、黃芪10g、辛夷10g、薄荷10g、炙甘草5g。慢性鼻淵遷延日久者在上方基礎上加白術、防風。每劑水煎取汁100ml,早晚兩次分服,每日1劑7天為1療程。服藥期間忌食酒、辛辣及發物。
2.2 對照組。
采用口服克拉霉素0.25g,每日2次,7天為1療程,鼻竇負壓置換,每日1次,配合呋喃西林麻黃素滴鼻,7天為1療程。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的慢性鼻竇炎療效評定標準制定。治愈:鼻部癥狀消炎、鼻腔檢查粘膜不充血,雙側鼻甲不大,鼻腔清潔,鼻通氣好,鼻竇CT顯示鼻竇腔清晰,3個月以上無復發;顯效,鼻部癥狀基本消失,鼻粘膜輕度充血,鼻甲稍腫大,鼻通氣良好,鼻腔少量分泌物,鼻竇CT顯示竇腔密度稍顯增高;好轉,鼻部癥狀減輕,鼻腔檢查膿涕減少,粘膜充血減輕,鼻甲脹大減輕;無效:癥狀與體癥無改變。
3.2 治療結果(見表1)。
4 討論
中醫認為鼻淵的病因,大多因為起居不慎,寒暖失調,受涼受濕或過度勞累后,外邪侵襲而發病。主要病機是風熱邪毒襲表傷肺或風寒外襲,郁而化熱,壅遏肺經,肺失宣降,不能宣達鼻竅,邪熱循經上犯,滯留鼻竅,致鼻流濁涕,鼻塞等癥。我科采用的中藥方中的辛夷,白芷疏通鼻竅,清熱解毒,疏風除濕止痛,消腫排膿生肌。蒼耳子燥濕,健脾宣肺通竅,解毒止痛。黃芪健脾燥濕補氣升陽,托毒排膿,消腫生肌,益氣固表,扶正袪邪。黃芩清熱解上焦肺熱,化濕清熱、止血止痛。鵝不食草有祛風散寒,通竅之功。
現代醫學院研究認為蒼耳子煎劑對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辛夷揮發油中的檸檬酸、丁香油酸等生物堿有收斂和保護鼻粘膜、促進粘膜分泌的吸收,并有抗過敏、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抗細胺與抗乙酰膽堿作用是治療鼻淵之要藥;黃芪中含有甙類多糖及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功能[2]。
現代研究證明,粘膜由于沒有角質層屏障,所以藥物通過鼻粘膜透入遠比皮膚容易和迅速。因此本科采用的內服中藥、中藥霧化及鼻腔給藥的治療方法能達到療效迅速,標本兼治的效果。此法較對照組療效明顯。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5
[2] 范文漢,鼻淵舒口服液治療兒童慢性鼻竇炎療效觀察[J]等三軍醫大學學報2003.25(23):2152-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