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丹參酮IIA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6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丹參酮IIA治療。7d后,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清AngⅡ、PCⅢ水平及心肌梗死各項指標。結果:觀察組的心率、CK-MB峰值及CK-MB峰值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的心前區疼痛明顯減緩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的室性心律失常例數、心源性休克例數及死亡數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結論:丹參酮IIA在心肌梗死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值得在臨床廣發推廣。
關鍵詞:丹參酮IIA 心肌梗死 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026-0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臨床常見心臟疾病,嚴重威脅人類生存。隨著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速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趨于年輕化[1]。粥樣斑塊破裂,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2]。隨著溶栓、抗凝等藥物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其病死率明顯降低。中醫藥在心血管疾病治療中具有豐富的經驗。為了更好地指導急性心肌性梗死臨床合理用藥,我院自2008年6月-2011年6月對我院收治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給予丹參酮IIA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診斷標準均符合以上患者診斷均符合200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等制訂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6例。其中對照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54.45±3.28)歲。觀察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38-73歲,平均年齡(53.56±3.55)歲。兩組患者的男女比例及年齡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根據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等制訂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診斷和治療指南》[3]制訂入選標準:①具有典型的胸痛病史;②發病<48h;③心電圖有進行性動態演變過程;④血清CK-MB、及血清CTNI均≥正常2倍。排除嚴重持續性低血壓者、嚴重心動過緩者、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心源性休克、高血壓及糖尿病等嚴重并發癥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常規治療:兩組患者均給予基因重組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低分子肝素鈣、阿司匹林、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硝酸甘油等藥物治療,并給予心電、血壓和呼吸的多功能監護。7d為1療程。治療1療程。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60mg丹參酮IIA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制藥有限公司,批號:080419)加入250mL的5%葡萄糖靜脈滴注,1次/d。7d為1療程。治療1療程。
1.4 觀察指標。
一個療程后觀察以下指標:①血清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ngⅡ)及前膠原Ⅲ(PcⅢ)水平:在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均于第二天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Ang II及PCⅢ值。②心肌缺血事件發生情況:心率、CK-MB峰值及峰值出現的時間、心前區疼痛緩解程度、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再發及各組死亡例數。③不良發應:出血、腦出血、消化系統反應以及肝腎功異常等不良發應。
1.5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血清AngⅡ和PCⅢ水平。
由表1可以看出,觀察組的血清AngⅡ和PCⅢ值明顯對照組(P<0.01)。
2.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由表2及表3可以看出,觀察組的心率、CK-MB峰值及CK-MB峰值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的心前區疼痛明顯減緩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的室性心律失常例數、心源性休克例數及死亡數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但兩組的AMI再發率無顯著差異(P>0.05)。
2.3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的無嚴重出血、腦出血以及嚴重肝腎損害等不良反應,觀察組有1例出現輕微消化系統不良反應,未影響繼續治療。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臨床常見急癥之一,是心臟疾病的致死的主要原因。丹參酮IIA是丹參的主要有效成分。丹參酮IIA注射液是通過分離純化從中藥丹參中提取得到一種單組分注射液。研究表明,丹參酮IIA具有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缺血;改善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減少乳酸產生及磷酸肌酸激酶釋放,保護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肌傷,進而改善缺血心肌的收縮功能[3];清除超氧自由基、羥自由基,抑制過氧化氫誘導的心肌細胞損傷[4];通過抑制蛋白激酶c(PKC)蛋白的表達、促進心肌局部NO的產生及eNOS基因表達,對心肌肥厚的產生非血壓依從性的逆轉作用,并顯著抑制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降低血脂水平[5]。而血清AngⅡ和PCⅢ在心肌梗死后膠原重構的中起著至關的作用。血清Ang II是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主要活性物質,具有收縮血管作用,并可引起細胞壁增厚,與心肌細胞的凋亡、間質纖維化有直接關系,直接影響心臟血管及心室重構[6]。此外,血清Ang II還與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血管升壓素及醛固酮釋放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1療程后,觀察組的血清AngⅡ和PCⅢ值明顯對照組(P<0.01),揭示丹參酮II可有效地減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肌傷,改善患者改善左室功能;觀察組的心率、CK-MB峰值及CK-MB峰值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的心前區疼痛明顯減緩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的室性心律失常例數、心源性休克例數及死亡數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揭示丹參酮IIA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心率及心律失常,降低心肌酶峰值,減少心肌酶出現的時間,進而緩解心前區疼痛,預防心源性休克,降低患者猝死率。因此,丹參酮IIA在心肌梗死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值得在臨床廣發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宏才.丹參酮Ⅱa聯合潘南金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QT離散度和心率變異性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09,4(24):132-133
[2] Junko Kruokawa,Lei Chen,Robert S.Kass.Requirement of subunit ezpression for cAMP-mediated regulation of a heart potassium channel[J].PNAS,2003,100(4):2122-2127
[3] 林靜妹,史長卓,孫中國.丹參酮ⅡA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6):1449-1450
[4] 楊萍,李杰,周鳳華,等.丹參酮ⅡA對過氧化氫損傷心肌細胞的保護作用及機制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1):3-5
[5] 陳文瑛,唐富天,陳少銳,等.丹參酮ⅡA對動脈粥樣硬化的防御作用研究[J].中國藥房,2008,19(12):884-889
[6] 趙楊,屈銳毅.阿托伐他汀輔助治療早期急性心肌梗死60例臨床觀察[J].山東醫藥,50(35):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