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產后尿潴留的主要原因及治療護理措施。方法:對我院2011年1—8月32例產后尿潴留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因宮縮乏力,第二產程延長,陰道手術助產者18例,占56.2%;會陰深Ⅱ度裂傷者5例,占15.6%;會陰淺Ⅱ度裂傷、陰蒂部及尿道口黏膜擦傷者2例,占6.3%;陰道壁血腫、陰道卷壓迫止血者2例,占6.3%;單純性會陰側切者3例,占9.4%;心理緊張、懼怕疼痛者2例,占6.3%;產后6~10h發生尿潴留者28例,產后第一次排尿有殘余尿、繼發尿潴留者4例。結論:針對發生產后尿潴留的原因,有針對性對產婦宣教、指導配合、落實預防措施可以降低產后尿潴留發生率。
關鍵詞:產后尿潴留 原因 預防 治療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56-02
一般產婦在產后4~6h內就能自行排尿,由于分娩過程中,胎兒對膀胱,特別對膀胱三角區的壓迫,造成粘膜水腫,同時產后膀胱肌、腹肌和盆底肌肉松弛,故容易發生尿潴留。是產科常見并發癥之一[1]。如處理不及時,常影響子宮收縮導致陰道出血量增多,不利于產婦乳汁的分泌,影響嬰兒的早期吸吮,影響母乳喂養的成功率,增加產后泌尿系統感染的機會,給產婦造成身心痛苦。為降低產后尿潴留,探討其發生的原因,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對2011年1—8月本院婦產科尿潴留患者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院婦產科2011年1—8月經陰道分娩的產婦662例,年齡17~42歲,平均年齡25.5歲。
1.2 方法。將膀胱潴留大量尿液而不能自行排出或排尿不暢致尿液不能自行排凈定為尿潴留,662例中產生尿潴留32例,發生率4.83%,將發生尿潴留的32例資料進行分析。
2 結果
產后尿潴留發生的時間,發生在產后6~10 h者28例,占87.5%;產后2 h后第1次排尿有殘余尿,繼發尿潴留4例,占12.5%;因宮縮乏力,第二產程延長,陰道手術助產者18例,占56.2%;會陰深Ⅱ度裂傷者5例,占15.6%。會陰淺Ⅱ度裂傷、陰蒂部及尿道口黏膜擦傷者2例,占6.3%;陰道壁血腫、陰道卷壓迫止血者2例,占6.3%;單純性會陰側切者3例,占9.4%;心理緊張、懼怕疼痛者2例,占6.3%。
3 討論
3.1 產后尿潴留的原因。
3.1.1 宮縮乏力、第二產程延長、陰道手術助產。妊娠末期孕婦的膀胱、尿道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腫? 在分娩過程中胎先露的壓迫或多次陰道檢查使充血水腫加重,第二產程延長,原先受胎先露壓迫的膀胱三角肌進一步充血水腫,再加上屏氣時腹壓驟增,膀胱內壓力明顯上升,可致膀胱感覺及張力均有所減退,而尿道的水腫又使排尿阻力增加,兩者的協同失調而致尿潴留。
3.1.2 精神因素。有會陰側切或會陰裂傷而行縫合的產婦,因懼怕傷口疼痛而不敢用力排尿,以致膀胱過度充盈而失去應有的收縮力,反射性抑制尿道括約肌痙攣增加排尿困難,導致尿潴留。
3.1.3 尿道黏膜損傷。在分娩過程中產婦對正常分娩認識不足,對于排空膀胱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能很好的配合,致過早發生尿潴留而導尿,在第一產程末或第二產程行導尿者,因充盈的膀胱受胎先露壓迫使膀胱黏膜充血水腫,而工作人員若經驗不足或操作不夠輕柔,致使尿道黏膜損傷,產后易發生尿潴留。
3.1.4 充盈感減弱無尿意。由于孕期體內水分大量蓄積,而產后軀干下部靜脈回流受壓解除致產后尿量增多,膀胱充盈快,但膀胱充血水腫充盈感減弱而無尿意,也增加了產后尿潴留的發生機會。
3.1.5 產前或產程中應用大劑量的解痙鎮靜藥? 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應用硫酸鎂、莨菪類等藥物,降低膀胱張力而引起尿潴留。
3.2 治療與護理。
3.2.1 預防。醫護人員要時刻陪護產婦,對產程中發生尿潴留而導尿者,操作要輕柔,防止損傷尿道黏膜,應在宮縮間隙時左手下壓或上推胎頭,右手持尿管緩緩插入。嚴密觀察產程,積極處理各種原因引起的產程延長,糾正產婦的一般情況,以免產婦過度疲勞。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陰道檢查和反復導尿,以防外陰尿道水腫。
3.2.2 心理護理。加強產前宣教,使孕婦正確認識分娩是正常的生理過程,解釋產前排空膀胱的重要性,在分娩過程中要密切配合助產者。
3.2.3 誘導排尿。鼓勵產婦盡早下床活動,多飲開水,采取舒適排尿,或讓其聽流水聲、用溫水沖洗外陰使其產生條件反射而排尿。對第一次排尿有殘余者,應說服產婦白天每2~3h排尿1次,排尿時要耐心等待,并同時輕輕用手順時針按摩下腹部,達到促進排尿的目的,直到排盡殘余尿。
3.2.4 腹部熱敷按摩。①應用熱水袋內盛60℃~65℃熱水,裝入布套。②部位:膀胱區。③方法:首先對排尿困難者做解釋工作,囑產婦平臥,雙下肢伸直,熱水袋橫放于恥骨聯合上四橫指處,范圍即膀胱區部位,輕輕上下推轉,時間15~30min,便于順利排尿,若仍不能排尿則可再熱按摩1~2次。熱按摩療法,操作簡便,不需器械藥品,產婦易接受,可減少尿潴留發生率。
3.2.5 穴位注射治療。如膀胱充盈明顯,經上述方法無效,可采用穴位注射治療:患者平臥位,取雙側三陰交,用4.5號針頭注射器抽吸新斯的明0.5mg,針快速刺入穴位,輕輕粘轉針體有酸、麻、脹或有放電感“得氣”后抽吸無回血,慢慢注如藥液;對側同法。大多數一次有效,數分鐘內即可排尿;有2人,排尿不暢,第二天繼續注射后排尿通暢。新斯的明是抗膽堿酯酶藥物,對胃腸和膀胱平滑肌有較強的興奮作用,能增強胃腸蠕動及膀胱張力。
3.2.6 導尿。如以上方法都無效,應在嚴密無菌操作下安置導尿管。導尿同時要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注意保持會陰部清潔,活力碘棉球會陰擦洗,每日2次,拔管前應先鍛煉膀胱充盈和排空,可作間歇性引流夾管,每4h開放1次,以鍛煉膀胱的反射功能,以免引起慢性尿潴留。
通過以上各種方法的治療與護理,32例產后尿潴留患者均得到及時治療并痊愈。在產褥期護理中,我們把產婦產后排尿作為交班的重點內容,并對產婦做好宣教工作,使產婦對產后排尿引起重視,積極配合護理工作,收到良好效果,2011年產后尿潴溜已降至4.83%。
參考文獻
[1] 曹澤毅主編,中華婦產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