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085-0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的人口老齡化日益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也正以驚人的速度增加。20006年我國的發病率從占人口總數的5%,約5000萬左右,到2010年增加到8000-10000萬,糖尿病前期的人數不低于患病人數,糖尿病前期經過5-10年約有1/3轉變為糖尿病。糖尿病并發癥的高致殘率、致死率已使糖尿病成為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之后危害健康的第三大疾病。
對于糖尿病發病機理、診斷標準、危害、預防方法等在這里不再多敷衍,主要講一下作為糖尿病治療方法之一的運動療法應注意的問題。
1 有規律的運動是治療糖尿病的一項重要措施
運動療法的意義在于:急性運動有利于控制血糖和消耗血糖,中等運動降糖作用可持續12-17小時。長期運動能增強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加速脂肪分解、降低血脂,有利于控制體重,改善心肺功能并促進全身代謝。適當的運動能改善糖耐量使糖尿病前期不發生糖尿病或晚發生,增加血管彈性、降壓、增強體能、改善患者抗病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2 運動的適應癥和禁忌癥
2.1 運動療法比較適用于2型糖尿病,因此種類型患者肥胖和胰島素抵抗對發病起重要作用,而運動能提高胰島素受體功能,又能控制體重、只要安排運動是適宜的,對病人不會增加危險。
2.2 由于I型糖尿病發病機理與II型不同,故對II型糖尿病患者來說運動無特殊意義。因病情不穩定,血糖波動大,只能做輕度運動改善運動不足的狀況。對于空腹血糖大于14以上的,有嚴重并發癥的患者不適宜采用運動療法。
2.3 運動療法遵循的原則:力爭個體化,因人而異,且不斷的調整,使運動的內容更適合于患者,適應患者的體質基并且要保持運動的強度,既要達到療效又要注意安全。
2.4 運動量的判斷。
自我感覺判斷法。
2.4.1 恰當:運動后感有微汗,輕度的肌肉酸痛、休息后即可緩解,次日精力充沛,有運動欲望,食欲和睡眠良好。
2.4.2 過量:運動后感覺大汗淋漓、喘息、易激動、不思飲食、脈搏在運動后15分鐘尚未恢復,次日周身乏力、酸痛,出現這種情況說明運動已經過量,應及時做減量調整。
2.4.3 不足:運動后身體無發熱感、無汗、脈搏無任何變化或在2分鐘內很快恢復。
為了保證運動療法的順利進行、一般應從低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確定運動強度的最簡單方法是:運動脈搏=170-年齡。
3 運動項目的選擇
糖尿病患者的運動項目需因人制宜,選擇自已感興趣的、簡單、方便、有利于長期堅持、盡量使全身肌肉參與活動,并且不借助特殊的設備的運動項目。
4 運動時間
4.1 盡可能在飯后1小時尤其是早餐后最佳,因為這時是一天中血糖最高的時候。
4.2 不要在空腹或胰島素及降糖藥物藥效最強的時候。如果此時運動,可能誘發低血糖,并且注意避免在服藥運動后吃飯。
4.3 運動期間胰島素注射部位盡量不選擇大腿肌肉運動劇烈活動的部位。
4.4 早餐前血糖6.6mmol/L可進行運動,如血糖6.1左右運動前進食15g糖,低于6.0以下進食30g糖。
4.5 運動要持之以恒,才能發揮治療作用,因為運動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在運動后1-2周內即可表現出來,但若不堅持運動,再經1-2天就會很快消失。每周至少5天,每天在30-60分鐘為宜。
5 注意事項
運動前必須進行檢查,外出時應告知家人你的運動路線及地點,并應隨身攜帶糖果及糖尿病卡,注明如果你發生意外他人應該怎么救治。運動時穿著要舒適,如果運動中出現胸悶、氣短、大汗、周身乏力應立即停止運動。
總之:生命在于運動,運用運動療法,使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藥物的治療,減輕患者痛苦,增強患者免疫力,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體質,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