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氨曲南與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配伍的穩定性。方法:采用 RP-HPLC 測定 6h 內氨曲南和奧硝唑的含量,同時觀察配伍液外觀變化及監測 PH 值變化。結果:氨曲南與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配伍后,氨曲南色譜峰出現肩峰,配伍液 1 小時即呈現顏色變化。結論:氨曲南與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的配伍液穩定性差,不宜配伍使用。
關鍵詞:氨曲南 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 配伍 穩定性化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07-01
氨曲南對大多數需氧革蘭陰性菌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適用于治療敏感需氧革蘭陰性菌所致的各種感染。在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敏感厭氧菌所引起的多種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統嚴重阿米巴蟲病及手術前預防感染和手術后厭氧菌感染的治療等。奧硝唑具有良好的抗厭氧菌和滴蟲作用,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在此之前,國內外文獻有關氨曲南與其他藥物配伍的穩定性的研究較少,尚未提及氨曲南與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能否配伍的研究報道。本文將注射用氨曲南與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進行配伍,旨在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1 儀器、藥品及試劑
1.1 儀器、藥品。
1.1.1 儀器。Agilent1200 型HPLC 儀,四元梯度泵,柱溫箱,VWD 可變波長檢測器;92170BA 色譜工作站,7725i 手動進樣器配20μL定量環; KQ118 型超聲波清洗器;AD- 2Z Autobalance ; pHS - 3D 型pH 計;TU - 1901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1.1.2 藥品。100ml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 (含奧硝唑0.25g 與氯化鈉0.825g );注射用氨曲南 ( 0.5g );0.9%氯化鈉注射液 ( 250ml )。
1.1.3 試劑。HPLC 級試劑為甲醇; 實驗用水為超純水。
1.2 方法。
1.2.1 色譜條件選擇。在200nm-600nm 范圍內,分別對氨曲南、奧硝唑的氯化鈉注射液的稀溶液進行光譜掃描。氨曲南在300nm 有最大吸收,奧硝唑在319nm有最大吸收,奧硝唑的信號較強。
1.2.2 標準曲線的建立。配制奧硝唑濃度為80μg /ml,40μg /ml,20μg /ml,10μg /ml 的標準系列,20μl 定量環定量。按最佳色譜條件測定,記錄色譜峰面積,得標準曲線為:A = 28.60C-0.37 ( R2=9997,n=6)。配制氨曲南濃度為150μg /ml,100μg /ml,50μg /ml,10μg /ml 的標準系列,并分別吸取標準品溶液,20μL 定量環定量。按最佳色譜條件測定,記錄色譜峰面積,得標準曲線為:A = 15.23C + 81.78( R2 = 9991,n = 6)。
1.2.3 配伍試驗。按臨床用藥常規配制藥品,抽取配伍液 0.5ml 于 50ml 容量瓶,用流動相稀釋,定容配制供試品。
2 結果
2.1 外觀觀察。取配伍液適量,置具塞比色管中 25℃自然光照射下放置。配伍液澄明,無氣體產生和氣味變化。1%、2%氨曲南與奧硝唑氯化鈉注射的配伍液分別在1h、4h 呈現顏色變化,對配伍液在400nm-600nm范圍內進行光譜掃描,呈現顏色變化的配伍液在500nm 附近有較寬吸收峰出現,表明氨曲南和奧硝唑的配伍液中及氨曲南在氯化鈉溶液中有不明物質產生。
2.2 pH 值測定。在 25℃測定不同時間配伍液的pH 值,各配伍液 pH 值在6h 內無顯著變化。氨曲南與奧硝唑的配伍液中,氨曲南含量越高,溶液的 pH 值相應增加,溶液的變色時間延后。β-內酰胺環的穩定性隨pH 值有很大變化,研究結果表明可能在低 pH 值環境中氨曲南的β-內酰胺環不穩定。
2.3 含量變化。取配伍液20u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定氨曲南及奧硝唑含量,各藥物的含量變化均<10%,1%、2%氨曲南與奧硝唑氯化鈉注射的配伍液分別在1h、4h 時出現肩峰。研究結果表明,氨曲南的β-內酰胺環在堿金屬離子Na + 的作用下發生水解和分子重排,導致β-內酰胺環的破壞。
3 討論
氨曲南與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配伍后,在1h、4h、6h 呈現紅色顏色變化,變色情況可能與溫度和藥物濃度有關。變色后溶液的光譜圖顯示在500nm 有新吸收峰,氨曲南的色譜圖出現肩峰,奧硝唑色譜峰無變化。說明氨曲南與奧硝唑氯化鈉注射的配伍液不穩定,氨曲南在氯化鈉中的穩定性差。提示護理人員在輸注此2 種藥物時出現配伍禁忌,在兩藥之間必需用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鈉溶液進行沖管。另外,兩藥配伍后的藥效學、藥動學、毒理學等尚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崔紅利.陳東風.氨曲南的臨床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08,(13)
[2] 袁紅英.楊雪萍.劉衛.奧硝唑注射液與幾種藥物的配伍禁忌[J].中國藥業,2008,(18)
[3] 楊麗杰.劉璐.趙艷.李丹露.注射用氨曲南與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