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藥熏洗 下肢骨折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73-01
中藥熏洗療法主要是利用物理熱量與中草藥結合產生大量的藥物蒸氣,藥物蒸汽由皮膚滲入,再通過受熱擴張的毛細血管,直接作用于病變組織直接達到活血通絡!止痛!祛風除濕!舒經通絡等作用。蒸汽可以使血管擴張,促進病變組織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肌肉痙攣,促進炎性反應遞質吸收,緩解疼痛,加速代謝產物的排泄[1]。在臨床上,下肢開放骨折后致大面積皮膚骨肉壞死,骨骼外露,形成嚴重的感染性骨皮缺損。這類患者,由于病程長,創面大,傷口長期不愈合,肉芽老化或生長緩慢,創面持續滲出,常規的換藥和抗生素應用效果不明顯,甚至產生耐藥。針對此情況,我們根據創面的分泌物細菌培養結果,選擇細菌敏感的中藥方劑,實施詳細的護理操作方法,經中藥熏洗7-14天后,創面清潔,肉芽新鮮且無分泌物,為后期的皮瓣移植術打下良好基礎。
1 臨床資料
本組38例,男30例,女8例。年齡9—50歲,其中脛腓骨骨折并骨外露17例,脛腓骨骨折外固定架固定6例,脛骨皮缺損并感染5例。療程7-14天。
2 方藥
黃連60g 黃柏60g 黃芩60g 二花50g 訶子20g 土茯苓30g 地丁30g 烏梅30g 川牛膝20g 五倍子20g當歸30g夏枯草50g白芷20g 荊芥30g 防風30g 大黃50g 乳香30g 沒藥30g 紫草30g。
3 方法
3.1 操作方法。①將中草藥置于鍋中或盆中,每劑中藥加冷水3500ml,浸泡30分鐘,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30分鐘,藥液過濾至熏洗桶中備用。②測量水溫70-80度,將患肢置于熏洗桶上,暴露創面,熏洗桶與患肢接觸處墊以小墊,患肢固定牢靠舒適,用浴巾圍蓋患肢及桶,使患肢受到藥物熏蒸,定時測量水溫,待藥液溫度至38-40度時,揭去浴巾將患肢浸入藥液中泡浴,用持物鉗夾無菌小毛巾或紗布,醮取藥液洗或濕敷創面,膿液較多處可重復沖洗,肌腱與骨骼與骨骼間隙處,可用大注射器抽取藥液沖洗,有壞死組織可用無菌剪剪去。③洗畢徹底引流創面液體,用凡士林紗布覆蓋,也可用浸泡濕熏洗液的無菌紗布覆蓋創面,無菌棉敷料包扎。每天一劑,每次熏洗40-60分鐘。
3.2 注意事項。①每次熏洗前用無菌鹽水浸濕敷料后讓創面敷料自然脫落,不可硬揭,增加患者痛苦。②由于組織缺損處的敏感度增高,熏洗時隨時詢問病人有無不適。小兒熏洗時,由于兒童皮膚嬌嫩,容易燙傷。因此,溫度應低于成人4-6度。③藥液應保持一定溫度,過熱會引起燙傷,過冷則影響療效。④熏洗時,冬季要注意保暖,夏季要避風,以防感冒。⑤洗后有過敏反應時立即停用,婦女妊娠、經期不宜使用本法。
4 護理
4.1 心理護理。遭受大面積外傷的患者多經歷嚴重創傷,長期的外傷換藥刺激等治療使小兒患者極度恐懼,不配合治療,增加治療難度。外傷長期不愈使成年患者擔心疾病預后,思慮過度,導致氣機郁結,致使創面長期不愈,疾病進一步加重,護士應了解病人的心理變化給予情感支持,對小兒要多加關心,鼓勵,各種治療動作輕柔,盡量減少患者的痛苦,讓患者舒適。并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配合護士,給患者以溫暖和支持。
4.2 傷肢護理。中藥熏洗前將患肢位置放好,并處置好外固定架,以利于熏洗。若創面肉芽組織水腫,可用高滲鹽水紗布覆蓋減輕水腫。
4.3 飲食護理。大面積外傷組織液丟失較多,致使機體處于慢性消耗狀態。給予中藥湯劑改善食欲,并逐漸增加營養,給高蛋白,高熱量,多維生素飲食,多喝牛奶,少量多餐,必要時給予靜脈補充營養,以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組織修復。
5 體會
中藥熏洗有濕熱敷和藥物治療的雙重效應,對于下肢骨折并骨外露長期不愈時利用中藥熏洗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使機體氣血通暢,有利于瘀血的吸收和腫脹消退,從而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減少滲出,加速創面的修復。藥物可及時沖洗掉炎性滲出物,使創面干燥清潔。根據患者傷口分泌物細菌培養結果,選擇細菌敏感的中藥方劑外洗,祛腐生肌,殺菌抑菌。由于患者情志低落,機體抵抗力下降,影響疾病康復。因此,在中藥熏洗的同時,應注意患者的情志及飲食調護。使患者恢復體制,增強機體抵抗力,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汪 健,何升華,孫雁群。中藥熏洗治療膝骨性關節炎50例[J]安 徽 中 醫 學 院 學 報,2007;2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