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076-02
呃逆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膈肌及咽喉肌的同步性性爆發性收縮的一種臨床癥狀,伴有特殊的聲音及不適感。其病因可以是內、外科功能性病變,亦可為器質性病變,多數是功能性病變。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呃逆不容忽視,有時病程中出現呃逆提示病情危重(如心肌梗死、腦血管疾病等)。呃逆使病人非常不舒服,嚴重影響病人的休息和睡眠。是臨床常見而治療比較棘手的問題,主要是對癥處理。
1 呃逆反射的解剖學基礎
呃逆是一種內臟—軀體反射性活動,其反射中樞位于3~5頸髓節段,傳入神經主要為為迷走神經,當胃腸道等部位受到刺激時,興奮由迷走神經傳人至腦干的孤束核并經網狀脊髓束傳導至膈神經,從而使膈肌產生強烈節律性收縮同時出現呼吸暫停。另外第6~12胸神經的內臟傳入性纖維膈神經的感覺支,也可直接或者通過中間神經元興奮膈神經使膈肌收縮,從而發生呃逆。所以發生在反射弧任何部位上的刺激都可以引起呃逆的發生[1,2]。
2 常見病因
①中樞性病因:刺激延髓孤束核的疾病,見于腦血管疾病、腦炎、腦膜炎、腦干腫瘤、顱腦損傷、敗血癥、尿毒癥。②周圍性病因:迷走、膈神經受刺激的疾病,均為反射地引起頑固性呃逆,膈上病變有縱膈腫瘤、胸膜炎、急性心肌梗死、降主動脈瘤、肺和支氣管疾患;膈下病變有膽囊疾患、幽門梗阻胃痙攣、胃麻痹、胃腫瘤致胃擴張、應激性潰瘍致胃出血、腸梗阻、彌漫性腹膜炎等。胃腸道術后頑固性呃逆常提示吻合口或十二指腸殘端漏。過飽、吞咽氣體過多引起胃擴張所致。③藥物副作用,全麻藥及其誘導劑,亦有干擾素可引起呃逆。④原發性抗磷脂綜合征出現頑固性呃逆預示橫斷性脊髓炎。⑤精神性呃逆,見于癔病等精神病病人,因大量吞咽空氣而引起,其聲音響亮、檢查不出任何陽性體征。
3 治療方法
3.1 首先是治療原發病 有原發病的要首先治療原發病。
3.2 物理方法。①壓迫眶上緣法,主要適用于腹部手術后早期(術后24小時內)發生的,可采用壓迫眼球或頸動脈竇,但要慎用后者,有一定危險。②轉移注意力法,突然驚嚇,突然改變體位(臥位改為坐位)等。③刺激鼻咽腔法,如碘伏涂抹咽喉壁,效果較好但不持久。④短時間吸入5%二氧化碳法,如果沒有現成二氧化碳,神志清醒者也可重復吸入塑料袋中空氣法,或者深吸氣后屏氣,常可緩解。⑤抽吸胃內積氣、積液法,主要是用于胃擴張所致呃逆。⑥屏氣法患者取坐位,閉口深吸氣后迅速憋氣數十秒,然后緩緩呼氣,此法適用于正常人因精神刺激或進食過快引的暫時性或持續性呃逆,也用于上腹部手術后引起的呃逆。⑦壓迫耳屏法,患者取坐位,醫者立于其背后,用雙手拇指指腹按壓雙側耳屏尖部。⑧指壓膈神經法患者取平臥位、半臥位或坐位均可,醫者把大拇指放于胸鎖乳突肌外緣中點外1cm處,向內后方按壓。⑨按壓足三里、內關穴法,患者臥位,術者用手指按壓上述穴位。
3.3 藥物方法。①氯丙嗪:據Ives等[3]報道最為有效,氯丙嗪以25mg,口服或肌肉注射。②利多卡因:利多卡因以50~100mg,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必要時可重復使用1次,需注意禁忌癥及低血壓反應。③胃復安:胃復安以10mg,口服、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上述三者其機理均為最終抑制興奮性增高的膈神經。④東莨菪堿:對腦血管病病因療效好,以0.3~0.6mg,肌肉注射,亦可654-2,10mg,肌肉注射,必要時可重復使用。⑤利他林:20mg肌肉注射,必要時可重復一次。⑥丙戊酸鈉、氯硝基安定:以15mg/kg,口服療效確切,多用于頑固性呃逆。⑦華蟾素:有報道[3]25例肝癌伴頑固性呃逆者以2~4ml/次,肌肉注射,3次/日,安全效果顯著。⑧萘普生:以250mg/次,2次/日,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頑固性呃逆,其為非甾體抗炎藥,可使非細菌性炎癥消退從而止呃。⑨氯苯氧丁酸5mg/次,3次/日,用于腎衰尿毒癥性呃逆。⑩羥嗪:100mg/次,靜注;阿米替林30mg/日;丙咪嗪25毫克/次;麻黃素10~20mg,靜注。氟哌啶醇0.5mg肌注,硝本地平10mg舌下含化,必要時10分鐘后可再含化一次。中藥:柿蒂湯,清開靈,補氣益中湯,降逆湯。
3.4 針灸及穴位注射法。
針灸人中、合谷、耳穴膈等。氯丙嗪,利多卡因足三里注射,654-2,10mg,掌門、足三里穴封閉。納洛酮穴位治療治療。
3.5 手術治療。
對于一般治療無效者、或者頑固性呃逆可在頸部作膈神經封閉。治療方法有多種,要根據原發病和合理應用治療方法,同時要注意藥物的適用癥和禁止癥和副作用。
參考文獻
[1] 趙琨,何振芬,蘇紅軍.急性腦卒中后繼發頑固性呃逆與低血鈣、低鎂血癥關系忉.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2,7:359—360
[2] 張蓉,李文莉,聞勒生,等.呃逆對食管功能損傷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3,1 3(2):43~45
[3] 趙明哲,華蟾素治療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20例臨床療效觀察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0,8(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