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腕踝部埋針24小時治療疼痛病證的效果。方法:100例疼痛為主訴的患者,隨機分為單純針刺組50例和單純針刺結合腕踝部埋針組50例。觀察兩組的療效。結果:針刺結合埋針組有效率為74%,單純針刺組有效率為68%,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腕踝部埋針24小時治療疼痛病證能提高療效。
關鍵詞:腕踝針 埋針 疼痛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95-01
急慢性疼痛性疾病是針灸科臨床的主要病癥。筆者在2010.1~2011.8工作期間,采用靜脈留置針腕踝部埋針法治療痛癥,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共收治100例,均為以疼痛為主訴的門診患者。所有病例以VAS疼痛評分均〉4分。疼痛部位在橫膈以上者36例,在橫膈以下者64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50例中,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齡49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3年;VAS評分4~6分42例,〉7分8例。對照組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48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3年;VAS評分4~6分43例,>7分7例。
2 治療方法
2.1 觀察組:對患者先采用常規針刺療法。在常規針刺結束后,選取疼痛部位的腕踝部定位點。該定位點是根據病癥的表現部位歸納在身體兩側的六個縱區,在兩側的腕部和踝部各定六個進針點,以橫膈為界,按區選點進行治療。針具選用靜脈留置針。常規消毒后,用三指持針柄,針體與皮膚呈30度角,用拇指輕捻針柄,使針尖快速通過皮膚,針尖通過皮膚后,即將針放平,這時針尖會將皮膚挑起0.2厘米大小的皮丘,將針體貼近皮膚表面,循縱的直線方向沿皮下進針,針刺進皮下的長度一般為3.5厘米,要求不出現酸,麻,脹,痛等感覺,把針芯拔出,軟管留在皮下組織的淺層,用輸液貼敷蓋針眼針柄,留針24小時后拔除。每次選用一側腕或踝部,下次治療選用另一側。一周治療兩次,兩周后觀察療效。治療期間不另加其他藥物。
2.2 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法及常規的腕踝針法,僅用針灸針留針30分鐘,一周治療三次,兩周后觀察療效。治療期間不另加其他藥物。
3 療效觀察
治療結果:按照VAS評分,0分為痊愈,<4分為有效,>4分為無效,兩組療效比較,見表。
由表可以看出,觀察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X2=14.46,P<0.05),說明觀察組優于對照組。
4 病案舉例
患者張某,男,30歲。主訴:腰痛一周。患者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病史。此次搬重物后出現腰痛,放射至右下肢,活動明顯受限。查:腰4,5椎旁壓痛明顯,直腿抬高試驗左(800),右(450),VAS評分5分。治療采用電針腰4,5夾脊穴,秩邊,環跳,風市,陽陵泉,丘墟。根據疼痛部位采用下5區留置針埋針,囑其24小時后拔除。經一次治療后,患者自訴疼痛明顯減輕,共經四次治療后疼痛消失,VAS評分0分,恢復正常工作。
5 討論
各種疼痛性疾病越來越成為影響人類健康,降低生活質量的疾病,也是社區常見的疾病主訴,多見于中老年人。針灸作為傳統治療項目,在疼痛性疾病的治療上療效確切,受到全人類的關注。
傳統腕踝針采用金屬針具皮下留置20~30分鐘,雖然療效確切,但是持續時間較短,金屬針具皮下留置如果延長時間,讓病人帶著針離開醫院,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腕踝部埋針法是結合腕踝針和浮針兩種治療方法,采用靜脈留置針留置24小時,既延長了治療時間,提高了療效,又具備了很好的安全性。
用該方法要注意幾點:①針體通過的皮下有較粗的血管或針尖刺入的皮膚處有顯著疼痛時,進針點要沿縱線方向適當移位。②針刺方向一般向上,如果病癥在手足部位時,針刺方向朝下(手足方向)。③針刺時,以醫者針下松軟,患者無任何特殊感覺為宜。若針下有阻力或患者出現酸、麻、脹、痛等感覺,則表示針刺較深。應將針退出,使針尖到皮下,重新刺入更表淺的部位。④留針時,一般不作提插或捻轉等行針手法。⑤若在留針期間有出血,疼痛等癥狀得提前將軟管拔出。6埋針24小時內不得讓埋針部位觸碰到水。
參考文獻
[1] 符仲華;腕踝針鎮痛機理的思考[J];針灸臨床雜志;1997年01期
[2] 張國平;腕踝針對卒中后肩痛康復作用觀察[D];福建中醫學院;2001年
[3] 胡俠;腕踝針治療中重度肝癌疼痛的臨床觀察[D];第二軍醫大學;2004年
[4] 秦潔;燒傷創面換藥腕踝針鎮痛護理干預模式的研究[D];第二軍醫大學;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