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橈骨遠端骨折手法整復后中醫綜合療法早期介入的臨床療效。方法:2008~2010年共收集新鮮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60例,隨機分為2組,兩組一般情況及傷情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給予手法整復后小夾板固定、配合中藥外敷、熏蒸、推拿、中藥湯劑內服,對照組只給予手法整復后小夾板固定。根據患者癥狀、體征改善及復查X線片,達到骨折臨床愈合,即可解除外固定夾板,記錄兩組解除夾板的時間;并對所有病人2個月后的療效進行評估并作記錄,作統計學分析。結果:治療組解除外固定時間(骨折臨床愈合時間)縮短,明顯早于對照組(P<005);功能恢復狀況治療組改善明顯,臨床優良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橈骨遠端骨折手法整復后中醫綜合治療早期介入對縮短骨折臨床愈合時間和恢復患肢功能有明顯的療效,具有顯效快、病人痛苦小,后遺癥少,療效好的優勢。
關鍵詞:橈尺骨遠端骨折 手法整復 中醫綜合治療早期介入 臨床愈合時間 功能評估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74-02
橈骨遠端背伸性骨折(即柯雷氏骨折),多見于老年人,是臨床多發、常見的一種損傷。如果治療不恰當,后遺腕關節畸形腫脹、疼痛、功能障礙、廢用性骨質疏松也屢見不鮮。2008~2010年我科共收集新鮮性橈骨遠端背伸性骨折患者60例,采用手法整復,治療組配合中醫綜合治療早期介入,療效顯著,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均為新鮮性閉合性柯雷氏骨折,橈骨遠端向背側及橈側移位,或嵌插突向掌側成角,嚴重者伴下尺橈關節脫位及尺骨莖突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線波及關節面。60例均為本院住院或門診病人,年齡42~76歲,平均(54.12±6.31)歲;男21例,女39例,傷后就診時間最短半小時,最長3天。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兩組一般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給予手法整復后小夾板固定、配合中藥外敷、熏蒸、推拿、中藥湯劑內服;對照組給予手法整復后小夾板固定和中藥湯劑內服。
1.2 治療方法。
1.2.1 手法整復。兩組均采用手法整復。患者仰臥位舒適體位,患肢外展60-90度、屈肘90度、前臂中立位,助手甲握患者前臂的上部,助手握住患者手作對抗牽引;術者站在患肢的外側,面向助手乙,以兩拇指頂住橈骨遠折端背面,其余各指環抱骨折近端掌面,突然用力向外提拉,與此同時助手乙配合將橈腕關節掌屈以協助矯正向背側移位,然后再在對抗牽引下,術者用對向提按法糾正橈側移位;最后,術者握住骨折處,助手乙在持續牽引力下讓患肢腕關節作緩慢適度的屈伸、尺橈偏、旋前、旋后動作。整復后及時給與X線攝片以復查骨折斷端是否達到準確復位,并及時調整。
1.2.2 小夾板固定。手法整復后,前臂中立位,橈遠小夾板、雞腸帶固定,三角巾懸吊胸前,觀察手指腫脹及顏色,防治肢端出現循環障礙,并根據患處腫脹程度調整雞腸帶的松緊,一般3天后改為小夾板繃帶固定。
1.2.3 手法治療、中藥外敷,每日一次。治療組在X線攝片復查復位準確后,立即給予我院自制中藥秘方接骨散外敷患處,橈遠小夾板、雞腸帶固定。每日復診,在一助手協助對抗持續性牽引下,術者用我院自制舒筋活血藥酒作患肢前臂對捏輕手法,手法治療時間由剛開始的2-3分鐘,半月后逐漸增至5-10分鐘,然后外敷中藥接骨散,橈遠小夾板、雞腸帶繼續固定。同時囑患者每天做患側握拳、伸指、分指動作,以防止腕部軟組織粘連,保持腕部肌腱的柔韌性。
1.2.4 中藥內服:中藥湯劑:200ml每日三次。第一周以桃紅四物湯+桂枝湯加減辯證施治。處方: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0g、當歸10g、赤芍10g、生地黃15g、桂枝10g、甘草5g、三七10g。第二周在前方基礎上加骨碎補15g、補骨脂15g、鍛自然銅10g。第三周后再加用桑寄生20g、五加皮10g、木瓜10g。
1.3 療效觀察:
1.3.1 去除小夾板固定的時間依據骨折臨床愈合標準[1]決定:①患者無或疼痛、麻木癥狀非常輕微,②骨折處無壓痛,局部無縱向叩擊痛;③ X線片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性骨癡通過骨折線;④去除夾板后觀察2周骨折處不變形者。
1.3.2 療效評定 參考Dienst腕功能評估標準[2]進行評定:①優:無功能損害,無疼痛、麻木等主觀癥狀,腕部無畸形,與健側相比,腕關節屈伸范圍及前臂旋前、旋后范圍減小<10°;②良:輕微功能損害,但無主觀癥狀,腕部輕度畸形,與健側相比,腕關節屈伸范圍及前臂旋前、旋后范圍減小10~15°;③可:關節功能不夠理想,有輕度疼痛、麻木等主觀癥狀,腕部畸形較明顯,但尚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與健側相比,腕關節屈伸范圍及前臂旋前、旋后范圍減小16~20°;差:關節功能差,工作能力減弱,日常生活受影響,腕部畸形明顯,伴持續性疼痛、麻木等癥狀,與健側相比,腕關節屈伸范圍及前臂旋前、旋后范圍減小在20°以上。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小夾板拆除時間和骨折治療2月后的臨床療效,并做比較。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比較x2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數據均用X±S表示。
2 結果
對治療組與對照組拆除夾板時間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治療組拆除夾板最早21天,最遲28天,平均時間(24.4±2.54),對照組拆除夾板時間最早28天,最遲42天,平均時間(33.4±4.93),兩組數據進行方差分析發現(P<0.05),存在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治療組與對照組的2月后療效隨訪進行統計分析:優22例,良7例,可1例,差0例,優良率96.7%;對照組組優14例,良12例,可4例,差0例,優良率86.7%。兩組優良率進行卡方檢驗發現(P<0.05),存在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3.1 臨床上我們也遇到許多陳舊性柯雷氏骨折的病人,短者一月,長者一年以上,就診時患肢腕部疼痛麻木、腫脹畸形明顯,關節僵硬,活動受限,嚴重的甚至影響伸指(尤其拇指)功能,X線攝片示斷端畸形愈合或廢用性骨質疏松明顯。我科對60例橈骨遠端骨折經手法整復后均能達到解剖對位或接近解剖對位,小夾板固定后,即感疼痛明顯減輕;治療組配合中醫綜合治療,一周后青紫、腫脹明顯消退,半月后患肢在夾板固定下能較自如作手指屈伸動作,三到四周骨折處壓痛消失,復查X線片,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性骨痂通過骨折線,達到臨床愈合,解除夾板外固定,臨床愈合時間明顯縮短,且患肢腕關節屈伸、旋轉、尺橈偏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此可見治療柯雷氏骨折的關鍵在于準確復位和及時早期的康復治療的介入。
3.2 準確復位。正常的橈骨下端關節面存在兩個角度:向掌側傾斜的橈骨前傾角(10-15度),向尺側傾斜的橈骨內傾角(20-25度);在整復骨折時必須考慮這兩個角度的恢復,否則會影響腕關節的背伸掌屈、尺橈偏功能。所以準確復位包括尺橈下關節及橈骨前傾角和尺傾角的恢復。在手法整復中給與腕關節的屈伸、尺橈偏及前臂旋轉也從一定程度上驗證上述結構是否恢復,同時還可以糾正因暴力所致的掌骨小關節錯縫及腕部肌腱的錯位,從而達到準確解剖對位。
3.3 康復治療早期介入。早期循序漸進的康復治療也是柯雷氏骨折治療的另一關鍵,它可以促使患肢臨床癥狀體征很快消退及為手、腕功能恢復奠定基礎,減少后遺癥,減輕患者的痛苦。祖國醫學治療骨折時強調筋骨并治,即治療骨折的同時,必須兼治筋傷,否則,骨折愈合后,筋肉攣縮,關節僵硬,功能障礙仍然會存在。早期在甲乙助手持續牽引下給予手法理筋和中藥外敷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對腕關節的功能恢復十分重要,牽引能穩定骨折,防止移位,舒筋活血藥酒作患肢前臂擦對捏輕手法,起到理筋防止肌腱粘連的作用,患處中藥外敷接骨散加強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疼痛、青紫腫脹的消除;半月后在手法理筋的同時術者握住骨折處作腕關節緩慢適度的輕微活動,如旋前旋后、屈伸、尺橈偏運動,可對橈腕關節產生關節內研磨作用使骨折線波及關節面的不平整的關節面及下尺橈關節再塑形,有利于促進腕功能的恢復;一般一月內即可完全撤除小夾板固定,臨床腫脹疼痛基本消失,腕關節功能活動基本恢復正常。
3.4 配合中藥內服。第一周以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用三七化瘀止血,桂枝引藥上行。第二周加用補骨脂、骨碎補、鍛自然銅以續筋接骨;第三周后再加用桑寄生20g、五加皮10g、木瓜10g以舒筋活絡、補益肝腎。
3.5 功能鍛煉。祖國醫學認為:動靜是骨折治療中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矛盾統一體,兩者具有同等重要的臨床意義,并貫穿于骨折治療的全過程;故在本病治療中在給予橈腕關節制動、不影響骨折斷端穩定性情況下,重視患者手指關節、肩、肘關節的早期活動,以保持患肢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收縮活動,防治肌肉萎縮、肌腱攣縮、關節僵直,避免繼發性肩周炎及廢用性骨質疏松的發生,繼而影響骨折的愈合和手功能的恢復。
3.6 同時我們也認識到,運用中醫綜合治療時,必須要對骨折的類型、移位情況有充分認識,并且由相當經驗且熟悉中醫綜合治療的醫生指導進行,否則也達不到良好的臨床效果。參考文獻
[1] 石美鑫,張光健,黃煌淵:實用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第二版
[2] Dieust M,Wozasek C,SeligsonD.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J.Clin Orthop,1997,338:16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