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整體護理 冠心病 康復治療 作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53-02
1 整體護理
1.1 護理常規。①心絞痛發作時要絕對臥床休息,嚴密監護,應保持環境安靜。②了解病人心理狀態,消除不良情緒,避免各種誘因,加強生活護理。③觀察抗心絞痛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如亞硝酸類用藥后常有頭痛、頭脹、面紅、頭昏等血管擴張作用的表現。對此藥物敏感者易發生直立性低血壓。④給低脂、低膽固醇、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飲食,少量多餐,不宜過飽,禁煙酒。⑤室溫不宜過冷過熱,因冷與熱會增加心臟負擔,心絞痛易發作。⑥嚴密觀察下列各項:心率、心律,疼痛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及用藥后是否好轉;夜間應加強巡視,因心絞痛常在夜間及清晨發作;疼痛性質發生變化或心絞痛增頻、加重,應及時通知醫生。疼痛穩定后,可做適當的體力活動。
1.2 心理護理。對冠心病尤其是AMI患者除常規護理外,心理護理技術日益得到重視,其中認知行為治療、放松技術、冥想、體能鍛煉、增加社會交往等有可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預后。所以生理-心理-社會護理模式勢在必行。戴曉陽等進行的CHD 心理干預對照研究發現[1],干預組的臨床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他們的措施主要包括:①和患者建立理解和溝通,了解其心理問題,并采取疏導、支持、安慰、幫助、鼓勵等措施,引導患者以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情緒對待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②采用緩解負性情緒的方法和措施,包括放松訓練和音樂療法等。③心理行為的治療。④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給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焦慮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常見,而且可能通過寄過交感神經系統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導致并發癥和不良預后。根據斯皮爾博革狀態焦慮量表(Spielberger State AnxietyInventory)測定,急性心肌梗死后44.6%的病人為焦慮狀態;國內報道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45.9%,女性53.4%有焦慮和恐懼,并認為通過系統心理護理增加患者安全感,能有效改善預后。患者往往喜歡用隱喻式語言來描述自己的發病情況,尤其對疼痛的描述,加上不同經歷,對病情描述和理解之間存在差異,因此患者與醫務人員之間的交流存在困難。護士不能強迫患者接受自己的思維方式,反之應該利用隱喻式語言更好地洞悉患者內心世界對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反應。
健康宣教能幫助患者更好了解自己的病情,建立康復的信心。男性患者傾向于讓護士宣教,最想了解危險因素;而女性患者傾向于臨床醫生,更需要了解藥物治療。抱怨自控喪失和自我管理不善者以女性患者為多,而且大都社會經濟地位低下。女性患者在冠心病監護室經常抱怨三個主題:其一“很脆弱”,包括“依賴他人感”、“被欺凌感”和“自己是麻煩纏身的人”;其二“遠離”,包括“不能面對現實”、“拒絕涉及他人”;其三“有意義、長了見識”。對這些特殊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給予特別關注,共同分擔其心理疾苦。
Glaserian將精神定義為由神明、家庭、朋友、醫務人員、牧師等給予的支持生命的力量。戰勝疾病的過程包括五個階段:面對死亡、消除恐怖不安、改變生活方式、尋求精神寄托、感受生活的意義。了解患者的精神世界,尊重其信仰,能幫助患者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提供內心力量、舒適感、滿足感,使其更加配合治療,這些因素明顯影響患者的預后。
2 康復護理
2.1 康復護理基礎20世紀40 年代,Levine 和Locon 等人首先提出急性心肌梗塞后長期嚴格臥床是不明智的,隨后有關冠心病康復的研究得到重視,成為近期康復醫學的一大進展。按照美國心血管康復專業組定義,冠心病康復護理的目標是改善心臟功能,減少再梗和猝死的發生,提高病人生活質量,包括:① 從冠心病有臨床表現時就開始采取措施進行康復;②康復服務的范圍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和職業康復,并維持良好適應性;③對潛在的疾病過程,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推遲其發展。具體內容包括控制危險因素,增加病人相關知識,減少心理的焦慮和抑郁,進行醫院、家庭和社區三階段康復治療,提高其再就業的能力。
2.2 具體措施。引起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包括吸煙、血脂代謝異常、高血壓、肥胖、糖尿病、腎臟病、靜坐的生活方式、過多生活壓力等。根據WHO 調查報告顯示,由吸煙引起的冠心病病死率約為20%,如果停止吸煙1 年,冠心病發生率將減少50%,停止吸煙15 年以上,引發冠心病的可能性將很小。飲食與冠心病的發生率也有密切關系,高脂高膽固醇食物可加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與發展。因此,應鼓勵冠心病病人改變生活方式:戒煙、低脂飲食、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保證足夠休息和睡眠、避免精神緊張。病人能否接受有關生活方式調整的建議是問題的關鍵,這需要護理人員與病人進行長時間廣范圍合作,通過專業性護理,掌握病人心理,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使病人主動配合,才能有效地控制危險因素。健康教育的內容應包括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心絞痛發作處理、服用藥物(如擴張冠狀動脈藥、抗凝藥及抗心律失常藥等)的注意事項及毒副反應、運動時選擇運動種類、強度、頻率、時間的方法、質量的技巧等。
3 綜合康復方案
20世紀90 年代形成了以運動治療為主的綜合心臟康復方案。冠心病康復治療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3.1 急性(住院) 階段康復方案。該階段治療方案70年代后住院早期康復治療常在監護病房進行。其主要內容包括早期活動和早期離床,并控制活動強度在低水平,即大約為1~2 代謝當量(METS)[1METS = 3.5mlO2/(kg;min)]。這些活動包括個人生活、進食、床邊大小便、簡單的上下肢被動和主動練習及床邊椅坐位等。活動時以不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心率不能低于50次/ min 或高于120次/min,不出現不適癥狀,心電圖沒有缺血改變為宜。許多研究也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心臟康復程序。如余同珍對317例急性心肌梗死無并發癥病人進行為期2周的康復程序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在離床時間,第3 周末6min 步行距離,心理測定及住院時間,半年后生活質量評審均優于對照組。還有研究表明,對急性心肌梗死無并發癥病人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可使平均住院時間由傳統治療護理時的48d 下降至20d.病人對康復方案的依從性卻影響著康復效果。Baird通過對5 例60~70 歲心臟病病人進行研究,發現設法提高病人對危險因素的意識和執行自我護理性康復措施可以提高病人對康復方案的依從性。
3.2 恢復(門診) 階段康復方案。主要針對出院早期病人的康復,一般在病后3 個月內進行。包括在康復中心接受為期8~12 周的運動治療,如二階梯負荷康復醫療方法。通常從心肌梗死后3~14 周開始,以1 周為單位制訂康復程序,每周按1/2、3/4、單倍量、1.5 倍量、雙倍量順序增加,均進行負荷后心電圖檢查。8 周后,即心肌梗死11~12 周,病人多能完成二級梯雙負荷,相當于6.7Mets,即可進入社區康復治療程序。在此階段,護理人員的任務主要是幫助病人學會自我健康的維護,制訂運動方案,安排病人定期進行康復運動,記錄具體執行情況,評價提高康復效果等。康復運動的效果與許多因素有關,如有研究發現,如果在康復運動時播放適宜的音樂,可提高運動的效果。
3.3 社區(家庭) 階段康復方案。應持續至第二階段后6~9 個月。主要任務是:協助病人在改變后的生活方式下逐步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方案應該是多方面的,內容包括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開展職業前訓練,提高生活質量等。
4 健康教育
心血管疾病的發作多與缺乏疾病相關知識有關,因此健康教育在心血管疾病的護理中更為重要。而且,心血管疾病多屬慢性病,其發病危險因素具有遺傳性、社會性,患者健康教育也應從院內延伸到院外,深入到患者及其家屬以及全社會的生活中。院內宣教。教育形式通常有:護士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和預防等知識;編制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宣教冊供患者及家屬取閱;把成功病例介紹給患者,讓他們交流預防保健心得,互相鼓勵;定期請專家解答患者疑問;定期舉辦知識講座,觀看教育錄像。教育內容包括:疾病知識宣教、飲食指導、藥物指導以及運動休息注意事項。
5 體會
康復護理人員可結合病人病情、合作態度、社會地位和環境情況,制訂出一個為病人所樂于接受,與其愿望、生活習慣相適應的合理的方案,同時取得病人家的合作,將康復醫療、職業康復和社會康復結合起來,幫助病人重返社會。冠心病病人生存質量(QOL) 的評定包括工作、情緒、自覺健康情況、與性功能4 個方面,實施系統綜合康復護理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之一。
參考文獻
[1] 戴曉陽.護理心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