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治愈或減輕骨性膝關節疼痛患者的病痛。方法:采用中醫藥療法,將病人分為兩組。第一組:紅花油外用。第二組:中藥治療,治療時間為兩療程統計(每療程15天)。將20多味中草藥共研粗末分兩份,裝入兩個純棉布袋內縫妥。蒸熱后輪換敷在患膝處,每次治療40-60分鐘,每日2次。結果:兩組對比,第一組,經過二個療程的治療,患者自身癥狀有所緩解的占60%,療效不顯著的占35%,無明顯效果的占5%。第二組,經過二個療程治療,膝關節疼痛及自覺癥狀消失,關節活動正常,髕骨壓痛及磨髕實驗消失,X光鏡檢查有明顯改善的25例,膝關節疼痛及髕骨壓痛消失,X光鏡檢查改善不明顯的20例,膝關節疼痛減輕,上下樓梯膝酸痛,無力,髕骨壓痛及摩擦實驗存在,X光鏡檢查無變化的4例,總體觀察有效率92%。
關鍵詞:風濕痹痛 中藥外敷 傳統醫學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76-01
膝關節骨性損傷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病癥,多發生于長期從事體力勞動之人。目前,臨床上對此類病癥在治療上有很多方法。本人經過在臨床觀察中,中草藥組方對此類病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臨床資料:98例,男40例,女58例。其中35歲-45歲30例,45歲-55歲45例,55歲-70歲23例。其中,膝關節及軟組織扭傷的病程3-7天,骨性膝關節的病程3月-20年。
病史:無明顯病史,但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其癥狀:膝關節活動有時摩擦音,疼痛、腫脹、活動受限、股四頭肌萎縮、關節腫大、或者屈曲攣縮、甚至僵直。影像檢查,膝關節X-射線檢查可見間隙狹窄,髁間棘增生。關節邊緣骨贅,關節面下骨板硬化,關節內游離體形成。
檢查:“血沉”、抗“O”,類風濕與風濕痹,尪痹相鑒別。
治療方案:中醫藥療法,治療膝關節炎癥的思路為“以病證相結合,復法施治,防止并重”為治療原則。
治療方法:上述病人分為兩組,治療時間為兩療程統計(每療程15天)。第一組:紅花油外用,一天三次,甘露醇脫水,3-5天后,甘露醇停,紅花油續用。第二組:中藥治療,其組方為:透骨草、伸筋草、赤芍、黃柏(生)、大黃(生)、威靈仙、蘇木、乳香、沒藥、川牛膝、木瓜、羌活、獨活、劉寄奴、川烏、草烏、懷牛膝、白芷、半夏、芥子、紅花、澤蘭、延胡索等。以上諸藥共研粗末分兩份,每份約300g,裝入兩個純棉布袋內縫妥。每次用時在布袋上噴灑適量的白酒和陳醋,蒸熱后輪換敷在患膝處,每次治療40-60分鐘,每日2次,用完后將藥袋放于通風、陰涼處,以備翌日使用。三日后,如果患者膝關節繼續腫脹,瘀痛,故去方中黃柏(生)、大黃(生),加蒼術、天南星,繼續熱敷兩個療程。(每袋藥用5-7天)。
注意事項:①掌握熱敷時溫度,以免燙傷皮膚,②急性炎癥及皮膚潰破者禁用,易過敏者慎用,③該熱敷散只做外用,切記內服。
治療結果:兩組對比,第一組,經過二個療程的治療,患者自身癥狀有所緩解的占60%,療效不顯著的占35%,無明顯效果的占5%。第二組,經過二個療程治療,膝關節疼痛及自覺癥狀消失,關節活動正常,髕骨壓痛及磨髕實驗消失,X光鏡檢查有明顯改善的25例,膝關節疼痛及髕骨壓痛消失,X光鏡檢查改善不明顯的20例,膝關節疼痛減輕,上下樓梯膝酸痛,無力,髕骨壓痛及摩擦實驗存在,X光鏡檢查無變化的4例,總體觀察有效率92%。
討論:膝關節損傷,腫痛以及軟骨組織扭傷,在中醫范疇屬 “痹癥”。膝關節為肝、腎、脾三經所系,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人體的筋骨賴于肝、脾、腎經血所養,“肝腎之虛,筋骨失濟,痰瘀濕邪痹阻。”
上述組方中的藥物多屬辛、溫、微寒、辛散,《本草綱目》謂能“活血定痛,伸筋。”由于外傷引起的局部經脈瘀阻,氣血不通,氣機不暢,不通則痛。
組方中中草藥主治于功效簡介:
透骨草,伸筋草: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皮膚不仁。
獨活:治風寒濕痹,善祛在下,在里之風濕,對下半身肌肉關節疼痛最適宜;《名醫別錄》記載,獨活“治諸風,百節痛風無問久新者。”
羌活:氣雄香散,祛風濕散寒邪,利關節而止痹痛,《本草匯言》記載,“羌活能調達肢體,通暢血脈,功徹邪氣,發散風寒風濕。”
蘇木:治跌損骨折,瘀阻疼痛。
芥子:用于痰濕阻滯經絡之肢體麻木,關節腫痛及陰疽流注,善祛“皮里膜外之痰,”消腫散結,通絡止痛。
天南星,半夏:辛熱有毒,皆可燥濕化痰,消痞散結,外用消腫止痛;《藥性論》記載:“半夏治……新生者摩涂癰腫不消,能除瘤癭。”
劉寄奴:具有活血療傷,止血,痛經止痛。
川牛膝,懷牛膝:治淤血阻滯,腰膝酸痛,痿軟無力,既活血通經,又補益肝腎,《神農本草經》記載,“懷牛膝主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氣血……”
威靈仙:治風寒濕痹,關節拘攣急痛不可屈伸。
蒼術:既內燥脾胃濕濁,又外散風濕之邪,《本草綱目》記載,“蒼術治濕痰留飲……及脾濕下流,濁瀝帶下,滑瀉腸風。”
木瓜: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黃柏:性善下行,為實熱,虛熱兩清之品。《醫學啟源》記載,“黃柏其用有六,瀉膀胱龍火一也;利小便熱結二也;除下焦濕腫三也;治痢先見血四也;去臍下痛五也;補腎氣不足,壯骨髓六也。”
川烏,草烏:辛熱有毒,主治風寒濕痹,關節痛。
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乳香,沒藥:均為樹脂,活血行氣,消腫生肌,其瀉下力強,有“將軍”之稱,治療多種淤血癥。
白芷: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燥濕止滯,消腫排膿。
澤蘭:活血通經,散瘀消腫。
紅花: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
總觀全方加減,此方通經絡,活氣血,補肝腎,健筋骨,使用方便,療效顯著,治愈率高,經臨床觀察,沒有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本草綱目》明,李時珍著,1978年9月1日版
[2] 人民軍醫出版社《醫學啟源》張元素,2009年6月
[3]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名醫別錄》魏晉,陶弘景,1986年
[4] 《神農本草經》王筠默1987年整著
[5] 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本草匯言》明,倪朱漠編
[6]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藥性論》唐甄,2006年9月1日
[7]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中藥學》楊麗,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