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小兒腸道細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點進行總結,并對其耐藥性進行分析。方法:抽取在我院就診的疑似患有小兒腸道細菌感染的患兒病例若干例,對其大便標本進行細菌學方法的相關檢驗。結果:小兒腸道細菌感染在嬰幼兒人群中比較常見,且在夏季和秋季的發病者較多,大腸埃希菌、志賀菌、克雷伯菌是該病的三種主要病原菌,這些病原菌對于抗生素類藥物的敏感性較強,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敏感性正呈逐步下降的趨勢。結論:對小兒腸道細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點進行總結,并對其耐藥性進行分析,對臨床對該病進行更好的治療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小兒腸道細菌感染 病原菌 耐藥性 分析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082-02
為了對小兒腸道細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點進行總結,并對其耐藥性進行分析,為今后臨床對小兒腸道細菌感染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提供可靠依據,我們進行了本次研究。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們隨機抽取在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這兩年時間里,在我院就診的疑似患有小兒腸道細菌感染的患兒病例若干例,對其大便標本進行細菌學方法的相關檢驗。根據結果對該病的病原菌分布特點進行總結,并對其耐藥性進行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在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這兩年時間里,在我院就診的疑似患有小兒腸道細菌感染的患兒病例若干例,所有患兒的自然資料沒有顯著統計學差異,對其大便標本進行細菌學方法的相關檢驗。
1.2 菌體培養方法。
首先將標的培養基本置于二氧化碳孵箱中,空腸彎曲菌的培養基應放入厭氧袋中,在40℃以上培養兩天,皰肉培養管在35℃以上培養一天,對有氣體產生者進行鑒定,沒有氣體產生者要繼續培養一天。對達到要求的菌落進行觀察,對染色形態、具體生化反應進行記錄,并作出血清學診斷,最后進行相關藥敏試驗。
1.3 統計學處理。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當P<0.05時,我們認為數據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小兒腸道細菌感染在嬰幼兒人群中比較常見,且在夏季和秋季的發病者較多,大腸埃希菌、志賀菌、克雷伯菌是該病的三種主要病原菌,這些病原菌對于抗生素類藥物的敏感性較強,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敏感性正呈逐步下降的趨勢。具體結果見表1、表2、表3、表4。
3 討論
不但引起小兒出現腹瀉癥狀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其病原菌也有很多[1]。因為該類患者的消化系統的發育至今還不是十分的成熟,不會對食物明顯的質量變化產生很好的適應,較容易引起其消化功能出現紊亂的現象;又由于其機體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抵御功能不是很好,減弱了其對入侵病原的拮抗能力,進而致使腸道感染病癥的發生;相關研究表明,采用人工喂養,會大大增加腸道感染的感染率[2]。
小兒腸道細菌感染中最主要的病原菌是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和頭孢唑啉產生耐藥,對慶大霉素、頭孢哌酮、頭孢他啶、哌拉兩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頭孢吡肟和丁胺卡那均較敏感。但是慶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對小兒存在較大的不良反應,其在兒科領域的應用受到限制;一般情況下也不提倡將亞胺培南作為首選藥物[4]。肺炎克雷伯菌是腸道疾病的重要條件致病菌的一種,易導致嬰幼兒患遷延性、慢性腹瀉,臨床上大多利用抗生素、微生態調節劑和開胃健脾三類藥物聯用的方法給予治療,效果顯著。
志賀菌會引發細菌性痢疾,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腸道傳染病,第3代頭孢和喹諾酮類的抗生素的體外抗菌活性良好,對細菌性痢疾進行治療的效果很好。但喹諾酮類藥物對兒童軟骨發育有抑制作用,臨床上應慎用[5]。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小兒腸道細菌感染是嬰幼兒人群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且大多數患者在夏季和秋季的發病,該病的三種主要病原菌是大腸埃希菌、志賀菌、克雷伯菌,這些病原菌對于抗生素類藥物的敏感性較強,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敏感性正呈逐步下降的趨勢。
綜上所述,對小兒腸道細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點進行總結,并對其耐藥性進行分析,對臨床對該病進行更好的治療是十分必要的,該病的病原菌對抗生素類藥物的敏感性逐漸下降這一現象,應引起醫學界的足夠重視。
參考文獻
[1] 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755-869
[2] 劉玉華,何鳳屏,羅君,等.小兒大腸埃希菌的感染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國全科厭學,2007,10(14):1170-1171
[3] 蔣曉光,俞錢華,占建華.肺炎克雷伯菌致嬰幼兒腸炎52例臨床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04,11(12):1476
[4] 鄧秋連,鄧力,謝永強,等.兒童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性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8,7(1):39-43
[5] 沈和萍,吳蔚.小兒空腸彎曲菌腸炎534例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6,14(6):64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