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我院開展整體護理前后護士的工作的滿意度狀況,便于護理管理人員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以提高護士工作滿意度,達到穩定護理隊伍,改善護理質量的目的。方法: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在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理論和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個人及專業發展機會、被認可與表揚、成就感、工資與補貼、排班與工作條件、職業本身特點、管理與醫院政策、人際間關系、家庭與工作間的平衡等。結果:開展整體護理后,護士在排班,被認可和表揚,工作與家庭間平衡,對工作的支配及參與決策的機會,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機會幾個方面滿意度明顯提高。結論:注重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自覺性、創造性,提高工作滿意度。提高護士工作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促進護士自我價值的實現,從而更好地提高護理水平。
關鍵詞:整體護理 工作滿意度 調查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244-02
工作滿意度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經歷的評價所產生的正向和愉快的情緒。[1]工作滿意度來源于個人對工作實踐的感受。護士工作滿意度的高低可反映出醫院護理工作的管理情況、護理工作受重視的程度,也可用做醫院政策和護理改革成功與否的判斷指標。[2]為了將整體護理這一科學和先進的工作模式用于指導護理工作,自開展整體護理以來,我院采用漸進的方式.由啟動到試點,由試點到推廣,由推廣到普及的全過程,從護上到病人,從醫院到社會各個方面的有關調查資料及數據,對護士職業心態、業務水平、護理質量綜合評分、質量指標考核及工作滿意度等方面,進行開展整體護理前后護理質量工作對比分析.客觀地分析與評價實施整體護理后所帶來的一系列變化。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抽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工作的103人臨床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平均年齡31歲。其中,工作10年以上者26人,6-10年者26人,3-5年者28人,3年以下者23人。婚姻狀況為:已婚87人,未婚16人,離異1例。學歷分布為:大專及以下者94人,本科1人。職稱分布為:護士48人,護師26例,主管護師29人。
1.2 調查方法。
對103例護理人員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采取干預措施,以提高護士對工作的滿意度。
1.2.1 采用“彈性排班制”:由于國內護士編制不足,夜班輪換頻繁,輪班式的工作使護理人員生物節律紊亂,飲食睡眠無法得到保障。本科室改變原有的白班(8:00~17:00)-晚班(17:00~2:00)-夜班(2:00~8:00)的三班制,采用“彈性排班制”,根據工作量適當調配人力。臨床工作量主要集中在6:00~10:00及17:00—22:00時聞段。排班過程中增加這2個時間段的人力,而夜班則改為22:00~6:00。為保障突發的搶救等情況,每天增設1名聽班。醫院各科室還設立了“排班需求本”,護士可以在“排班需求本”上寫明自己對下周上班的特殊要求,需要休息的班次和原因及打算休假的時間等。護士長排班時從科室的工作出發全面考慮,在保證每個班正常工作能順利完成的前提下,盡量滿足護士的要求。
1.2.2 強化護士自身防護意識:護理人員因工作性質、工作環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種現存的或潛在的危險因素中,容易造成突發的或慢性的職業危害。科室加強了職業防護,定期進行護理安全知識培訓,強化護士自身防護意識,積極采取自我防護措施。同時優化工作環境,包括配備方便的洗手設施,強調洗手的重要性;對疑似傳染的患者,做好消毒隔離工作;提倡戴手套進行有創性的護理操作,避免意外傷害;盡量安排皮膚有破損的護士處理醫囑、核對藥品,減少與患者接觸;定期進行體檢。
1.2.3 增加員工歸屬感:新護士入時,主動熱情進行工作環境及人員介紹,使其盡快熟悉并融入工作的集體中;經常與護士交流,了解思想動態,對有困難的同志及時給予支持和幫助;工作中營造互幫互助、和諧融洽的氛圍,定期舉行會餐或組織集體活動,豐富業余生活,促進內部人員交流,使護士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鍛煉以及增進護士間的互相支持;在重大的節假日給不能和家人團聚的護士送上節日的問候和祝福,組織全體同事共同為生日的護士制作賀卡。
1.2.4 激勵政策: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保護護士的自信心,看到成績,給予表揚和贊許,對于紕漏也要在維護自尊心的前提下給與指導、糾正,針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征求她們的意見,霞視她們提出的建議,一起討論、協商,加以采用或指導;開展“優秀護士”、“技術能手”評選活動,每月由醫生、護士、患者共同評選當月的“優秀護士”、“技術能手”,對當選的護士提出表揚和鼓勵,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激發她們的工作熱情和潛力。
1.2.5 科室實行“責任護士”競爭上崗:要求責任護士對患者情況進行評估并制定護理計劃;鼓勵其針對護理工作中的問題開展科研活動;定期組織護理查房、病例討論、新知識新技術培訓,所有護士輪流擔任組織者或小教員;成立護理質量管理小組,包括病歷文書質量管理小組、藥品器械質量管理小組、感染監測質量管理小組等,使每個護士都參與到科室質量管理中;提供外出學習、參加學術交流的機會,增加護士知識儲備和信息管理,促進整體素質的提高。
1.3 評價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護士工作滿意度進行評價。;工作滿意度調查,本研究采用由Mueller等于1989年編制,后經過Ann等修訂的工作滿意度意表[3],根據本院護士的工作特點進行刪改,包括整體工作滿意度,工作環境,排班,福利待遇,工作中人際關系,被認可和表揚,工作與家庭間平衡,對工作的支配及參與決策的機會,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機會九個項目。每個項目按5分制評價,非常滿意為5分,滿意為4分,中立3分,不滿意2分,非常不滿意1分。[4]于2009年10月初及2010年11月底分別對所有在科護士進行調查。對于期間輪轉及有工作調動的護士,對于入科后及出科時分別進行調查。調查問卷現場填寫,有效回收率為100%。
1.4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資料分析采用t檢驗。
2 調查結果
采取干預措施后,護士在排班,被認可和表揚,工作與家庭間平衡,對工作的支配及參與決策的機會,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機會五個方面滿意度明顯提高,見表1。
調查結果表明,實施整體護理前后被調查護士對護理工作整體滿意度均值分別為204分和212.45分,在144.68分~227.34分之間,即均在中等水平。實施系統化整體護理后護士的整體工作滿意度高于實施系統化整體護理前。在工作滿意度的9個方面中,實施系統化整體護理前后護士在個人與專業發展機會、成就感、職業本身、管理與醫院政策及人際間關系的滿意度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被認可和表揚、班次與工作條件方面的滿意度亦有差異。可見,系統化整體護理的實施有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
3 討論
3.1 整體護理的開展賦予護士工作新的內涵。
由于整體護理特有的價值觀和專業理念,護士應用護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根據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文化需求。使病人在住院期間能接受一個連續和協調的整體性護理,改變了傳統的功能制護理按照護理常規對病人進行缺乏連續性的間斷性護理。[5]整體護理的改革給我院護理隊伍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護士接待病人更熱情,處置病人更及時,向病人解釋更耐心,護理服務更主動,解決問題更到位,病人對護士的技術水平更滿意。相對的護士對于自己工作的滿意度也逐漸提高,以上研究結果給予了有力的佐證。
3.2 提高護士自身的發展,增強責任感。
實施整體護理是以護理程序為基礎,把病人看成是一個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和發展多層面的綜合體,護理工作要滿足病人各方面的需要。[6]因此,護士感到學有所用,并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更新知識,以便有足夠的知識來滿足病人的需要。這不僅可提高護士的專業水和對護理職業的熱愛,也有利于護理專業的發展。實施系統化整體護理模式的過程中,制定了護理哲理,使護士樹立了護理專業的價值觀和專業信念,從而增強了護士的使命感。醫院自實行整體護理及按職稱上崗以來,護士感到自己有了用武之地,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用于實際工作中。另外,整體護理的實施,使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大大提高,因而護士的成就感和責任感增加。
自我實現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最高層次的需要,也是最不容易滿足的需要。[7]護理管理者應合理用人,有效用人,善以用人,對各層次護士要有全面、合理有效的安排計劃,使各技術職稱的護士都能有效地發揮自己的作用,增加她們的成就感和責任感。對高層次護士的培養及使用,要盡可能為其創造機會,給一些具有挑戰性工作,提供參與決策管理的機會,使之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同時也增強了護士工作的職業責任感和自豪感,促進護理專業自主性的發展。
3.3 促進了護士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
以病人為中心、以解決病人健康問題為目標的整體護理,需要我們應用多學科的知識敏銳地處理、解決病人的實際問題。我們引導護士既要練好硬功夫,又應提高軟技術。硬功夫是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操作、專科技能[8],軟技能足觀察、思考、理解、判斷、分析等能力的綜合體現[9],促進護士由執行型、操作型向智能型轉變,增強護士應用護理程序進行工作的能力,特別是專業組長的管理能力得到了鍛煉。為更好地服務病人,全院上下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學歷教育人數逐年遞增。通過我們自身的專業形象打造,讓公眾全方位認識到了護理工作的含金量,護理地位得到逐步提高,公眾對護士形象的片面看法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變。病人對護士的贊譽常常溢于言表.病人最滿意的護士也逐年遞增。經調查病人對護士操作的滿意率達98.7%,對護士服務態度的滿意率達98%。整體護理的實施調動了護士的主觀能動性,挖掘了她們的潛力,90%的護十感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穩定了護理隊伍。
3.4 有利于護理工作的管理的完善。
實施整體護理模式是以病人為中心,具有完整的各級人員職責與評價標準及護理效果評價標準,工作好的護士能得到及時表揚或嘉獎,因而有助于護理工作的管理及人際關系的協調。隨著整體護理的開展,管理模式已發生很大轉變,這種轉變也沖擊了護理管理模式。我院的護理管理工作從以往的經驗型工作方式逐步向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發展,管理工作從組織環節、工作環節及標準評定等方面切合病人的實際情況,更加突出了護理質量這一核心問題。護理工作是致力于人類健康的服務性工作,護理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護士的工作態度,即護士對工作的滿意程度。責任制和整體護理的實施,可增加護士對自身工作滿意的程度,滿意度水平高的護士,工作效率明顯高于其他護士。[10]
4 結論
本院應充分采取各種措施提高護士對工作的滿意度,工作滿意度的提高,對護士工作倦怠的產生具有較大的調解作用。本次調查中,護士對報酬的滿意度最低,她們認為自身漲工資的機會太少,所發的工資比她們應得的要少,所以要充分運用激勵機制。管理者要在護理群體中創造一種和諧文明、積極向上、團結進去的工作氛圍,理解、尊重護士,將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為護士爭取合理的薪酬待遇,重視勞務價值。國外護理專家認為,物質及精神的獎勵對提高一個專業從業人員的自尊心以及專業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嘗試采取按照責任大小、風險強弱、工作環境優劣等具體情況在報酬上拉開檔次,以充分調動護士的工作積極性。
綜上所述,整體護理的實施使護士對自身工作的滿意度增加。整體護理是體現護理專業人員價值且適合我國國情的一種護理模式。整體護理的實施不僅有利于護士自身和護理專業的發展,增加護士的責任感和成就感,提高護理質量,也有利于護理工作的管理和人際關系的協調。
參考文獻
[1] 閻鳳玲.病人對開展整體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1998,33(3):168~170
[2] 遲俊濤,婁風蘭,邵華.護十工作滿意度的研究進展.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4):56-58
[3] Klinefelter G.Role efficacy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hospital nurses[J].Journal of Nursing Staff Development,1993,9:179~186
[4] 張楠,于兆良,劉蒔斐,等.合肥市護士工作倦怠狀況調查分析.疾病控制雜志,2008,12(4):265-268
[5] 劉莉.護上對自身職業滿意度的調查分析與對策.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7.4(17):1557-1558
[6] 湯磊雯,葉志弘.護士群體同事支持系統與職業倦怠的相關性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7,42(8):718-720
[7] 王菊香,葉志弘.應用同事支持系統緩解護士心理壓力.中華護理雜志,2004。39(9):685-687.152.153
[8] 彭文濤。李繼平,張安琴.護理人員丁作特征與工作滿意度的調查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7,42(9):852-854
[9] 陳民岳.通過員上滿意促進顧客滿意的實踐.上海質量,2004(5):28-32
[10] 郗芳,劉斌.醫院實施人本管理的方式和環境.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2,18:52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