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中醫護理干預促進嬰幼兒體外循環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應用及效果分析。方法:將擬行體外循環心臟手術患兒120 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按圍術期常規護理; 而干預組60例在此基礎上實施中醫護理方案,術前早期開展胃腸道訪視,術前、后進行中醫調理,運用中西醫結合的評估法評估患兒術后的胃腸功能情況,加以小兒推拿、貼敷療法。結果:干預組患兒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P< 005,)。結論:中醫護理干預可促進體外循環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
關鍵詞:中醫護理 嬰幼兒 體外循環 圍術期 胃腸功能障礙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19-01
隨著心臟外科技術的提高,低齡化、危重化、復雜化先天性心臟病手術逐漸開展,這就為術后監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應重視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監護,消化系統的護理亦不容忽視。由于嬰幼兒胃腸功能發育尚未成熟,體外循環和全身麻醉的雙重影響往往導致其胃腸功能障礙,造成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呼吸功能受影響。目前,臨床治療多以西醫居多,以對癥治療為主,我科通過對60例體外循環圍術期患兒實施中醫護理干預,取得顯著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9年6月至2011年4月我科在全麻體外循環下行先天性心臟病手術的嬰幼兒120例,男71 例、女49 例,年齡4個月至3 歲,平均1.9 歲; 體重平均11 kg。住監護室時間2.5~15d,平均6.0 d; 平均住院時間14 d。排除年齡大于三周歲,術前有心功能衰竭,消化道疾病或其他臟器并發癥的病例。兩組性別、年齡、疾病、手術及麻醉方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護理干預方法。
1.2.1.1 術前開展胃腸道訪視。患兒入院后責任護士對患兒的胃腸功能進行簡單的評估,行術前飲食指導。針對術前就出現納差,消化不良,腹瀉的患兒,先行消化道的術前調理,加強營養,為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奠定基礎。術前一日再次對患兒進食情況、飲食要求、特殊習慣以及胃腸道病史等進行記錄并做好禁食宣教,干預組10例患兒術前有慢性腹瀉情況,22例納差患兒請兒科中醫專家會診,進行對癥治療,患兒胃腸功能的恢復后再行心臟手術,減少術后胃腸功能并發癥的發生。
1.2.1.2 術后每2-4小時運用中西醫相結合的評估法來評估患兒的胃腸功能。第一 “望”,即觀察胃液的顏色、性質并計量;第二“切”即摸、叩,觸摸患兒的腹部柔軟度并叩診腹部了解腹脹情況;第三“聞”即聽,用聽診器聽診腸鳴音及胃腸蠕動情況。一旦發現有嘔吐、腹脹、咖啡樣胃液或黑便等胃腸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立刻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1.2.1.3 盡早開始腸內營養。早期腸內營養可刺激胃腸激素分泌,促進胃腸蠕動,增加胃腸動力,滿足患兒術后營養需求。解除機械通氣4- 6 h 后,中西醫相結合的評估法評估患兒的吞咽反射功能和胃液、腸鳴音及腹部情況來制定喂養計劃。術后長時間機械通氣者,以胃腸內與胃腸外營養相結合,盡早開始腸內營養。胃腸外營養以糖和脂肪為主,適量補充電解質和維生素,胃腸外營養與胃腸內營養的比例約為2:1[1]。
1.2.1.4 小兒推拿療法。運用中醫經絡理論,通過刺激經絡來促進胃腸蠕動,解除腹脹,增加食欲。即揉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可雙腿同時進行;揉天樞穴、中脘穴、氣海穴;各穴位揉2min后,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300 次。術后6小時開始實施,腹部產生微熱感為宜,每日2 次[2]。推拿手法要輕柔,避開傷口,以滑石粉為遞質保護皮膚,冬季注意保暖。
1.2.1.5 貼敷療法。考慮到胃腸功能障礙可能會影響口服藥的吸收,實施推拿后予“神闕貼”貼敷于神闕穴,藥物吸收后輸布全身,作用于人體各組織臟腑,能對機體產生良好的調節作用,使全身經絡疏通,排除腸內積氣,傳導腑內糟粕,濡養胃腸氣血,促進患者康復[3]。
1.2.2 評價方法。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術后6h、12 h、24 h、48 h出現胃腸功能障礙( 惡心嘔吐、腹脹、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納差) 的發生率。
1.2.3 統計學方法。采用X2檢驗,P <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胃腸功能障礙發生率比較,見表1(例數)。
與對照組比較,術后12h和24h,P <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體外循環手術對胃腸道動力功能的損害主要因素為低溫、缺血、缺氧和機械通氣等,其可能的機制為:①支配胃運動的神經(包括迷走神經)受到抑制;②胃腸激素分泌紊亂;③圍手術期用藥(麻醉藥物、阿片制劑及其類似物)的影響;④低溫直接抑制胃腸道的運動;⑤機械通氣時,部分氣體進入胃腸道;⑥內環境紊亂,如低血鉀等。中醫病機為脾胃升降失常,運化失司,水濕內停為濁,濕濁困脾,加之腸腑傳導失司,氣滯于內,而手術造成疲血內停,氣滯、血癖相互影響,以及術中出血導致陰血不足,都是導致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重要因素。
胃腸功能障礙是嬰幼兒心臟體外循環術后嚴重的并發癥之一,而有效預防和護理、及時發現并治療是提高復雜先心患兒手術成功率的關鍵[4]。我科通過針對胃腸道薄弱環節,實施術前胃腸道訪視、運用中西醫相結合的評估法、小兒推拿療法、貼敷療法等中醫護理干預,患兒術后12 h、24 h出現胃腸功能障礙( 惡心嘔吐、腹脹、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納差) 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不僅提高了胃腸功能恢復的速度,減少患兒的痛苦,達到有效預防胃腸功能障礙發生,減少由其引發的其他并發癥的目的,促進了患兒的整體術后康復。
參考文獻
[1] 譚坤.嬰幼兒體外循環手術前的護理[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03,17( 6):50-52
[2] 涂惠瓊.嬰幼兒體外循環術后并發腹脹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Journal of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2009:12(4):72
[3] 姚巧珠,周會勤.中藥敷臍促進腹部手術后腸蠕動療效觀察[J].護理與復,2004,3( 1):59- 60
[4] 蘇潔,薛衛斌,宋向陽,徐寶玲,周曉菊,楊省利.體外循環心臟手術患兒的個體化胃腸功能維護[J].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2010:2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