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壓瘡 治療護理 進展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048-02
壓瘡是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組織營養缺乏,致使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組織破損和壞死[1]。壓瘡是臨床常見的并發癥,一旦發生壓瘡,不僅給病人帶來痛苦,加重病情,延長康復時間,嚴重時可因繼發感染引起敗血癥而危及生命。因此,必須加強護理,減少壓瘡的發生。
1 壓瘡產生的原因
目前公認引起壓瘡主要有4種因素:壓力因素、營養狀況、潮濕、年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局部組織遭受持續性垂直壓力,并與持續時間長短有關,高壓時形成潰瘍比低壓時快。當壓力超過毛細血管平均壓4.27kpa時[2],會使皮膚血流停頓,由于淋巴滯流蓄積,厭氧代謝廢物也易使組織壞死[3],壓力由淺入深擴散,在深層多聚集于骨的隆起部位。此外社會因素也影響著壓瘡的發生,許多患者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護士應加強指導。
2 壓瘡的預防
絕大多數的壓瘡是能夠預防的,但并非全部。研究表明,80%的壓瘡發生在入院2周后,96%壓瘡發生在入院3周后。預防壓瘡的工作應先評估,評估在入院時進行,在入院后定期或隨時進行評估,對高危病人實行重點預防,可使醫療資源得以合理分配和利用。
2.1 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間歇性解除壓力是有效預防壓瘡的關鍵。Guttmann[4]提出與側臥位相比,將患者側傾30°并用枕頭支撐的這種體位,使患者始終避開了自身骨突起部位,較好地分散壓力。經常翻身是臥床病人最簡單而有效地解除壓力的方法。就翻身方法,根據生物學原理,有人提出單人分位三步翻身法,即將患者翻身的全過程劃分為上半身,雙下肢,腹臀部三大部分,分布進行翻身,避免床單表面逆行阻力與操作者強行拉力遞增造成皮膚擦傷。一般每2h翻身一次,必要時每30min 翻身一次,建立床頭翻身卡,翻身后應記錄時間,體位及皮膚狀況。病人在臥位時,應采用軟枕或其他設施架空骨突處,同時,也可采用“支被架”,減輕蓋被對足部的壓力。
2.2 保護病人的皮膚 對于因受壓而出現反應性充血的皮膚組織不主張按摩,因為如皮膚受壓時間較短,變換體位后一般可在30~40min內恢復,不會使軟組織損傷形成壓瘡,所以無需按摩;如果持續發紅,按摩將導致更嚴重的損傷。
2.3 增進病人營養。營養不良既是導致發生壓瘡的內因之一,也是直接影響壓瘡愈合的因素,壓瘡高危人群應酌情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C飲食,促進傷口愈合。
3 壓瘡的治療和護理
壓瘡應采取局部治療為主,全身治療為輔的綜合護理措施。
3.1 物理療法。紫外線和紅外線照射都可起到消炎和干燥作用,有利于組織的再生和修復,對一、二期壓瘡療效明顯,三期壓瘡用高壓氧治療已取得顯著療效[5]。
3.2 中西藥物外敷治療。采用一些清熱解毒、活血化淤、祛腐生肌的中草藥治療也是目前治療Ⅱ期以上壓瘡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碘胺蛋清糊磺胺嘧啶銀5g+蛋清20g外敷,對組織無刺激,經濟簡便[6]。珍珠膏涂瘡面,可減少對新生肉芽的刺激,有利于組織再生[7]。復方茶葉墊按5:1:3:1(綠茶250g、薄荷50g、野菊花150g、金銀花50g)利用茶葉的蓬松,透氣散熱好,可降低皮膚溫度,以防壓瘡[8]。
3.3 其他方法。目前許多醫院采用空氣隔絕后局部持續吹氧法也有明顯效果.方法是:用塑料袋罩住創面并固定四周,通過一小孔向袋內吹氧,氧流量為5~6L/min,每日2次,每次15min。肌皮瓣移植修復術對暴露的骨面有較好療效。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要充分認識到壓瘡的危害性,了解其發生發展的規律,積極預防,對于已發生的壓瘡要積極采取措施,科學治療。應用創新思維,探索出更好的方法。參考文獻
[1] 殷 磊 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6
[2] 袁長蓉.褥瘡護理的新進展,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5.14(3)104~106
[3] 黃峰.褥瘡護理近況,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5.14(5)195~197
[4] 王永明.申香葵、編澤、壓迫性潰瘍的原因及預防ZJZ國外醫學業護理學分冊2002.2(9)409
[5] 蔣小敏 壓瘡防治與護理進展[J]廣西醫學院學報,2002,2(9);126
[6] 賈長寬,鄺丁梅.磺胺蛋清糊治療,褥瘡效果觀察IJZ護理學雜志.2000.15(5)286~287
[7] 莫遠雁,黃玉蓉,龐群.自制珍珠母油膏治療褥瘡的效果觀察[J]2000.15(12)736
[8] 周復興,駱丹茵、復方某葉墊預防老年病人褥瘡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2.17(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