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醫學作為一門具有東方古老傳統思維方式的應用科學有其內在的本質規律可循。因此,要掌握這門科學就必須具有中醫思維。中醫醫生應以這樣的思維方式進行疾病的診療。而在臨床中,患者的主訴、需求與醫生頭腦內摻入的西醫的信息,并與中醫的信息混合或交織在一起,使中醫自身學術的臨床思維淡化、異化、西化,從而降低了中醫辨證論治的臨床療效。故中醫醫生應建立良好的中醫思維及正確的臨床思維。
關鍵詞:中醫思維 臨床思維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81-01
1 關于中醫思維的概念
中醫學思維是中國醫學體系構建中的理性認識的方法學體系,它是在長期的實踐醫療活動基礎上,運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并采納了古代的天文、歷算、地理、氣象、生物、心里等科學知識,對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因病機、養生治則等進行了總結、分析、歸納和整理的過程。[1]
2 中醫思維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指導思想
辯證法思維是古代哲學的核心,也是中醫診療決策的基本方法。它包含著三大內容:①陰陽五行學說;②取類比象的形象思維;③多端思維[2]
2.1 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綱的抽象思維。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基本的宇宙觀和方法論,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一直受這一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是中醫學理論和臨床的基本指導思想。歷代的中醫名家無一例外地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著這一哲學層次的理論指導著自己的醫療實踐?!端貑?陰陽應象大論》“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2.2 以取類比象的直覺認識和推演為特征的形象思維;
“比類取象”是中醫思維的基本特性之一,以相似的現象進行簡單明潔的援比,常能突破常規的概念抽象。在中醫古籍的記載中運用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獲得了比邏輯思維更多的認識。在說明中藥作用機理和指導臨床處方用藥時,都其重要作用。歷代醫家都大量借助比類取象的方法,或借以求得新知,或借以論證說理。
類比思維是中醫常用的思維方法之一,不僅用于一些未知現象的解釋與推演來進行理論的闡述,而且還用于臨床的辨證論治。古代醫案中用類比思維進行辨證者甚多,此類醫案,巧取比喻,深入淺出,形象明了,發人深思,易于讓后學體會領悟。當然類比思維于臨床,不僅要啟示于自然社會現象之理,更要與中醫基本原則不相違背,所以只有善于將二者聯系起來并融會貫通,才能正確地應用類比思維于臨床。
因其簡潔明了的特點,盡管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這種思維方法在人們處理問題的思維過程中仍不能被完全取代。況且,目前仍有一些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無法解釋,因此類比思維仍有其存在的意義。
2.3 在實踐基礎上厚積薄發而形成的多端思維。
多端思維法是指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來分析事物內在的有機聯系,從而得到啟發或結論。因為疾病本身就如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一樣,是由相關聯的多個因素并錯綜復雜促交織在一起而形成,而多端思維的方法使我們通過認真仔細的分析復雜的因素,從而把握疾病的發展變化規律。
中醫以五行學說、臟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病因中的六淫、七情等來認識人體、認識疾病,無不體現多端思維的方法。由于多端思維常常從一個方面展開,而向多個方向延伸,為臨床實踐提供了多種思路,使醫生在臨床中思路廣闊,有助于明確診斷和臨床治療方案的提出。
3 關于臨床思維的探討
3.1 目前對臨床思維的認識。
對臨床思維這個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國內,多數人是從局限的角度來看待的:第一種理解為臨床診斷思維,即認為臨床思維是認識疾病和判斷疾病過程中的推理和思維方法,也就是臨床醫生將疾病的一般規律應用到判定個體所患疾病的思維過程。[3]第二種理解為臨床診斷思維和治療思維,是利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知識對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邏輯推理,從錯綜復雜的線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決的過程。[4]
3.2 目前對臨床思維認識的局限性。
雖然以上對臨床思維的理解第二種較第一種要進步,但是從臨床看,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只考慮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知識,而對其他方面的知識考慮較少。隨著疾病譜的改變,疾病的復雜化,醫學問題還需要綜合考慮人的心理、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利用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社會科學、行為科學等知識才能找到合適的答案。二是局限于診斷與治療。對疾病的預防、康復等考慮不多。使一些臨床醫生在實踐中預防醫學思維缺乏。對群體健康問題,尚未納入考慮之中。而醫學的目的不是在于治愈疾病,而是促進、保護和維持健康。當健康受到損害時,將疾病的痛苦最小化。三是以疾病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為中心。以病人為中心,就關系到從醫者的職業道德水平,醫德高尚的的醫生是以病人和社會的利益為追求目的。而不良的職業道德則易引起錯位的臨床思維,使思維淺表化、狹窄化、金錢化,導致診治失敗。另外,以病人為中心加強易患的溝通與理解,提高病人對醫生的信任度,也是促進病人早日康復的“良藥”。四是重經驗,對以證據為基礎的循證醫學方法注意不夠,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固步自封”。五是過分依賴儀器及化驗指標。在當代醫學技術發展非常迅猛,雖然日趨形象化、客觀化、數量化、精密化,促進醫學診斷和治療。但過分地依賴先進儀器檢測,而忽視“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傳統的診斷和常規檢查方法,思維就容易局限化、簡單化、偏激化甚至思維逆轉現象,造成誤診誤治。[5]
3.3 對臨床思維的探討。
臨床思維應是運用醫學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的知識,以病人為中心通過充分的溝通與交流,進行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得到第一手資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證據和信息,結合病人的家庭與人文背景,將多方面信息進行批判性的分析、綜合、類比、判斷和鑒別診斷,形成診斷、治療、康復和預防的個性化方案并予以執行和修正的思維活動過程。
因此,中醫思維是從病人的社會背景和心理變化出發,結合生理與病理現象,對病人所患疾病進行全面的分析及診斷,的臨床思維,形成有利于病人的綜合診斷、治療、康復、預防方案,提高醫學處理的效果與效率??梢?,中醫思維在臨床當中更符合現代生物醫學模式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緒論[M].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2-61
[2] 顏德馨.中醫辨證思維與臨床診療決策之優化[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0.5
[3] 趙書云,姚有為,劉豫安等.醫學生臨床思維欠缺及對策[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8,6(42-43)
[4] 王鳳華.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山東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66)
[5]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M].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