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動物咬傷患者的心理特點,并為動物咬傷患者一共優質的心理護理,以提高動物咬傷患者的綜合治療效果。方法:分發焦慮自評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給從2008年11月-2011年5月期間到本院就診的50例接受過心理護理的狂犬病患者進行填寫,以對動物咬傷患者進行心理評分。結果:狂犬病患者在經過醫院護理人員提供優質的心理護理后,其預后較好,心理恢復快,恢復好。結論:對狂犬病患者提供相應的心理護理能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恐懼、焦慮,減輕其不良情緒,能大大提高綜合治療的效果,在臨床上值得大力推廣。
關鍵詞:動物咬傷 狂犬病 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63-02
1 前言
目前,我國動物咬傷病例只要是以狂犬病較為多見,是我國致死率較高的疾病。[1]狂犬病是由于患者被犬類動物(如狼、狗、狐貍等)咬傷后,感染狂犬病毒,狂犬病毒引發患者進行性的、急性的以及不可逆性的腦脊髓。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飼養寵物的人數日益增多,被動物、咬傷的幾率增多。被動物抓傷、咬傷的患者由于懼怕狂犬病毒的感染會產生恐懼、焦慮心理,其一方面承受著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對其治療及恢復帶來巨大的危害。基于此,對于狂犬病患者在治療前、后護理人員要提供有效的心理護理,使患者達到最佳的治療心理狀態,提高治療的效果。
2 狂犬病患者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主要選擇本院感染性疾病科從2008年11月-2011年5月期間收治的50例狂犬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5-67歲,平均年齡40歲。住院天數1-14天,平均5天。經檢測排除患者患有精神病、癡呆、耳聾、失語以及意識障礙的可能。50例患者均符合《狂犬病暴露后處置工作規范》二三度分級的規定。[2]其中35例患者被犬咬傷,13例患者被犬抓傷,2例患者被貓咬傷。
3 狂犬病患者心理特點
眾所周知,狂犬病病毒感染會引發不可逆性的腦脊髓,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因而被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狂犬病病毒的患者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等,狂犬病患者的心理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3.1 緊張焦慮。
被動物咬傷、抓傷的患者都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緊張焦慮感。由于傷勢較為嚴重,患者求醫心切,會過分依賴醫護人員,驚治療后緊張教練車的感覺會消失較快。但是部分患者即使治療后也會擔心預后效果,出院后也在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50例患者中有29例表現出緊張焦慮的心理。
3.2 過度恐懼。
對衛生知識有一定認識的患者會表現出過度恐懼的心理特點。其被動物咬傷后,害怕自己患上狂犬病,希望能獲得及時的治療,在進入醫院后在向醫護人員描述病情時情緒會很激動,表現出急躁暴怒的情緒,嚴重的甚至會精神失常,抓咬他人。[3]過度恐懼導致其寢食難安,體質下降,免疫力降低,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甚至會使病情加重。50例患者中有11例表現出過度恐懼的心理。
3.3 僥幸心理。有部分患者在被動物抓傷、咬傷好,沒有認識到狂犬病毒的危害性,輕信自己身體健康、抵抗力強,只愿意簡單地注射疫苗,而抗拒抗體治療。存在僥幸心理的患者往往過于疏忽大意而延誤的治療時機,造成嚴重的后果。[4]
4 對狂犬病患者的護理
4.1 常規護理。
在收治患者后,要對患者進行徹底的傷口清理,本院選擇1:1000的新潔兒滅對傷口進行沖洗,再用3%的雙氧水擦洗受傷部位,并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受傷部位,最后使用碘酊對傷口進行消毒,以清除受傷部位以及周圍的病毒。對于受傷部位較大的患者,必須要做潔創縫合,在傷口深部滴注抗狂犬病血清,而在受傷部位的底部以及周圍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在對患者傷口進行清理的同時及時注射狂犬疫苗,對于受傷時間較長,受傷部位較廣的患者,可以給予適量的抗生素預防感染,并注射破傷風免疫球蛋白以抗破傷風血清。
4.2 心理護理。
4.2.1 對患者家屬的心理護理。醫院在接收患者時,要向患者及其家屬對狂犬病的危險性、傳染性以及死亡率進行詳細講解,告知其狂犬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以及對狂犬病感染者所需要采用的隔離及防護措施,并告知在治療中對患者使用約束帶以及床欄的主要目的,減輕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負擔。護理人員要注意把握患者家屬的心理變化,使他們充分信任醫護人員,傾聽其痛楚,并告知對患者進行治療是為了延長患者的生命并防止傳染病傳播,以促使其協助醫護人員對患者的治療。
4.2.2 對患者進行治療知識指導。
狂犬病的致死率非常高,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靜脈輸液治療時要告知患者治療時為了緩解其痛苦并延長其生命。在輸液的時候必須要將輸液液體進行遮蔽,避免患者看到輸液液體,輸液的速度盡量緩慢,且不可隨意對滴速進行調整。對于狂躁不安、暴怒的患者,必須要注射適量的鎮靜劑。患者出現吞咽困難時,不宜喂水或喂食,防止患者窒息。在跟患者進行交流時要確保沒有第三者在現場,保護患者的隱私,贏得患者的信任。
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語言交流時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明確談話的內容以及目的。針對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職業,選擇不同交流方式及安排不同的交流內容。在交流中一定要增加其治療的信心,并通過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在住院期間要增加探視的次數,以贏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其憂慮不安情緒,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
傾聽是最有效的溝通手段,患者承受著身心的雙重痛苦,護理人員的耐心傾聽能幫助患者發泄心中的郁結,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傾聽把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并針對心理狀態采取有效的護理方法。
綜上所述,對動物咬傷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非常必要,且科學合理的心理護理方法能幫助患者緩解焦慮、恐懼心理,使其配合治療,提高治療的整體效果。
參考文獻
[1] 沈萬紅,王華敏,康金國,嚴敏鳴,陳亮.科學的犬咬傷處理方法[J].中國獸醫雜志,2010,(03)
[2] 蔣曉杰.動物咬傷Ⅲ級暴露患者的心理狀況分析與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1,(03)
[3] 王蘭.動物咬傷抓傷患者的心理護理[J].社區醫學雜志,2010,(06)
[4] 萬小超.犬咬傷患者的急救與護理體會[J].華北國防醫藥,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