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調查分析確診跟痛癥的絕經后婦女的危險因素及其相關性分析,為制定預防干預措施及治療提供依據。方法:回顧性研究2010-2011年門診確診跟痛癥絕經后婦女336例,分析其年齡分布,飲食特點,人群特征。結果:17項單因素相關分析中有6項有顯著性意義,經logistic回歸分析,危險因素為:體重偏重,過量運動,跟骨骨密度T值,子宮卵巢切除史,從不喝牛奶。結論:對有以上因素存在的絕經后婦女,應采取預防措施,防患跟痛癥的發生。
關鍵詞:跟痛癥 絕經后婦女 危險因素 相關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014-02
跟痛癥(Painful heel syndrome,PHS)是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疾病,是指跟骨結節周圍由慢性勞損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難為主的病癥。跟痛癥大多一側發病,也有兩側同時發病者。癥狀以清晨下床時疼痛最為明顯,稱為“始動痛”,是跟痛癥的特征性癥狀。活動一段時間后疼痛可有一定程度緩解。跟痛癥患者行走困難,嚴重患者行走需借助拐杖,很多患者病史較長,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特別是對老年人影響更大,部分患者疼痛可遷延、漫長。本文對我院375例門診確診跟痛癥絕經后婦女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2010-2011年間門診確診跟痛癥絕經后女性患者共336例,年齡40-85歲 平均62歲。平均絕經年齡49.30歲。
1.2 方法。
1.2.1 調查內容。
①一般項目:除姓名、性別、年齡外,還包括家庭住址、聯系電話,以便聯系、隨訪、幫助判斷及核對其他調查指標。②患者體重及運動習慣:每天堅持運動 偶爾運動,從不運動。體重偏重,體型瘦小。③患者飲食習慣:常喝牛奶患者,偶爾喝牛奶,不喝牛奶。素食者,非素食者。④ 病史:內分泌疾病史,胃腸切除史,子宮卵巢切除史,嚴重慢性疾病史,罹患腫瘤史。⑤跟骨骨密度T值:由跟骨骨密度測量儀測定取得。
1.2.2 調查表設計。
采用問卷調查,由患者自己在表格上回答。為保證回答準確、真實,首先在卷首寫明答題要求及注意事項,讓患者了解調查目的及準確、如實回答的必要性,并保證為其保密。具體調查內容的設計遵循兩項原則:①將前述調查內容盡量用簡明、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避免專業術語。②回答方便,讓患者只在表格的“是”或“否”上打“鉤”或者畫“圈”即可。
1.2.3 調查方法。
調查員由我院醫師和護士擔任。實地調查前先統一對調查員進行嚴格培訓,認真核對每一項調查指標。調查時,由調查員向患者講明注意事項,然后發給每人一份調查表,答卷過程中,調查員在場釋疑,答完后統一收回封存,由調查員送回課題組。共收回問卷415份,其中有效的調查表336份,有效率(81%)。
1.3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對全部調查者的27個項目先進行單因素相關分析,選擇其中有意義的因素,在運用強迫引入法引入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單因素相關分析結果。對所有調查指標進行數量化。定量指標用原始值,即實際值,對定性指標則進行數量化分級。對17項指標逐一進行相關分析,發現7項有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1。
2.2 多因素分析結果。
將表1中的相關因素引入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得出55個因素與跟痛癥有顯著性意義,按OR值大小依次為:體重偏重、跟骨骨密度T≤-2.5、過量運動、子宮卵巢切除史、從不喝牛奶(表2)
3 討論
跟痛癥具有多個有爭議的病因,目前認為有足跟脂肪纖維墊炎、跖腱膜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高壓癥、跟骨骨刺等[1]。足跟部疼痛往往與一些疾病密切相關,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Reiterp綜合癥、骨關節炎等,并作為上述疾病的一個癥狀出現[2],跟痛癥患者是由多種危險因素相互影響疊加所致,對個體跟痛癥患者的發病機制尚難確定。本研究通過對確診跟痛癥的絕經后婦女的多因素進行定量分析,有效控制了混雜因素的干擾,進而對跟痛癥的危險因素進行客觀評價。
吳立軍等人有限元模型的試驗發現足底腱膜后部承擔著最大牽拉應力,其次為足底長韌帶。這種高張力刺激機制是誘發足底腱膜炎與跟骨骨刺的力學因素[3]。絕經后肥胖婦女長時間站立時足底壓力發生高負載,通過生物力學參數的測定,絕經后的肥胖婦女站立時足底壓力峰值較非肥胖婦女大,在肥胖婦女中,足底不同部位壓力的增加引起不舒適及疼痛感[4]。本研究顯示,體重偏重為跟痛癥的首位危險因素,體重偏重患者可通過MRI檢測是否存在腱膜增厚并伴信號改變等足底腱膜炎的影像學改變,而且MRI還可以發現骨刺對小神經的卡壓,有助于制定完善針對性的診療計劃[5]。
2011年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診療指南中明確指出: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別、同種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個標準差屬正常:降低1-2.5個標準差之間為骨量低下(骨量減少);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個標準差為骨質疏松;現在也通常用T-Score表示,即T值≥-1.0為正常,-2.5<T值<-1.0為骨量減少,T值≤-2.5為骨質疏松。本次研究的危險因素中,跟骨骨密度T值、低鈣飲食及子宮卵巢切除史都與骨質疏松癥(OP)有密切聯系。雌激素可抑制破骨細胞對骨質的吸收,減少骨量丟失,子宮卵巢切除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導致骨保護減弱,引起骨質疏松的發生[6],低鈣飲食可引起血鈣從而刺激甲狀旁腺素的過度分泌,造成骨骼分解和骨吸收過程的加快。防治骨質疏松的原則和目的是增加骨骼中骨基質和骨礦物質的含量,防止骨質的分解,促進其合成,緩解或減輕因骨質疏松引起的疼痛及不適感。[7]劉康妍等人對跟痛癥及骨質疏松的相關性分析指出,通過抗骨質疏松治療,抑制破骨細胞及促進骨吸收與骨形成之間的平衡,達到改善骨結構,提高了跟骨彈性,增強其負載能力[2],與結論相符。
穿硬跟、硬幫鞋,長期壓迫摩擦形成可引起跟腱周圍疼痛,外傷或反復摩擦可使跟骨下、后或跟腱前滑囊發生炎癥。跟腱附著部位周圍組織也可因長期運動及勞損發生炎癥引起跟腱部腫脹、疼痛。跟腱變粗大,踝關節背伸、跖屈均可加重疼痛。常可見于運動員群體,過量運動為本研究其中危險因素,與結論一致。
跟痛癥病因機制復雜,并非單一因素而為綜合性因素所致的癥候群,體重偏重,過量運動,跟骨骨密度T值,子宮卵巢切除史,從不喝牛奶。對有以上因素存在的絕經后婦女,應采取預防措施,防患跟痛癥的發生。參考文獻
[1] 馮成安.跟痛癥的病因及相關應用解剖研究進展[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9,4
[2] 劉康妍.跟痛癥與骨質疏松的相關性臨床與影像學研究[J].現代臨床醫學生物工程學雜志,2002,8
[3] 吳立軍.足弓第2與第5跖列的肌骨系統有限元模型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6,24(6):691-694
[4] Monteiro M.Influence of obesity and sarcopenic obesity on plantar pressure of postmenopausal women[J].Clin Biomech (Bristol,Avon).2010 Jun;25(5):461-7
[5] 毛賓堯.跟痛癥[J].中國醫刊,2005,40(11):7-9
[6] 邢淑敏.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防治[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4,20(3):132-134
[7] 劉忠厚.骨質疏松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529
[8] Porter D,The effects of duration and frequency of Achilles tendon stretching on dorsiflexion and outcome in painful heel syndrome:a randomized,blinded,control study.[J]Foot Ankle Int.2002 Jul;23(7):6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