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超然撥針治療頸背肌筋膜炎臨床療效。方法:對2010年本科收治的70例頸背肌筋膜炎患者進行撥針松解術治療。結果:70例患者均獲隨訪,采用《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進行療效評定,痊愈50例(71.42%),好轉18例(25.71%),無效2例(2.85%)。結論:超然撥針治療頸背肌筋膜炎療效較好,是一種損傷小、安全性高、近期療效肯定、便于操作的好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本組病例隨訪時間較短,其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
關鍵詞:超然撥針 頸背肌筋膜炎 療效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96-01
肌筋膜炎又稱肌纖維織炎、肌肉風濕病,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濕、慢性勞損而使肌筋膜及肌組織發生水腫、滲出及纖維性變,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常累及頸部深、淺筋膜、斜方肌、菱形肌和肩胛提肌肉而產生頸肩背部疼痛、僵硬、運動受限等癥狀。筆者運用超然撥針療法治療頸背肌筋膜炎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本科收治的70例頸背肌筋膜炎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40例,年齡29~55歲,病程3月~6年。所有患者均表現為:頸肩背部酸痛不適,肌肉僵硬板滯,一側或兩側肩部有負重感,晨起或天氣變化,受涼或勞累后癥狀明顯加重,熱敷或溫水浴后癥狀緩解明顯,頸肩背部有固定痛點。以上患者排除頸椎病診斷。
1.2 治療。
一般選取壓痛點或痛性結節為陽性點。若陽性反應點較多時,選用肌源性筋膜勞損肌肉的起止點、支持點[1],或選取大椎穴旁開2cm處為進針點。皮膚常規消毒,鋪無菌巾,戴無菌手套,選用1%利多卡因做定點局麻。用16號注射針頭在進針點皮丘處刺入破皮,將超然撥針平刺入筋膜層,以進針點為圓心,順時針方向呈圓型大范圍進行松解,并以同法完成所有陽性反應點的松解治療。術后創可貼貼敷進針點,觀察1周后癥狀仍明顯者,按上述方法重復一次。
1.3 治療結果。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進行療效評定:療效標準:痊愈:背部疼痛消失,活動自如,半年內無復發;好轉:背部疼痛減輕,活動時稍有不適;無效:癥狀無改善。治療結果:痊愈50例(71.42%),好轉18例(25.71%),無效2例(2.85%)。
2 討論
頸背肌筋膜炎又稱肌纖維織炎、肌肉風濕病,大多因慢性勞損、扭閃、跌挫而損傷筋膜、肌肉;或因勞累受涼、風寒侵襲、氣血瘀滯,加之治療不當,導致筋膜肌肉痙攣、粘連、僵硬,或因老年肝腎虧損,筋骨肌肉失于條達,結節粘連,痙攣發僵,導致肌筋膜及肌組織發生水腫、滲出及纖維性變,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2]。頸背肌筋膜炎常常累及頸部深、淺筋膜、斜方肌、菱形肌和肩胛提肌肉而產生頸肩背部疼痛、僵硬、運動受限等癥狀[3],是一種臨床常見癥狀。肌肉的僵硬、結節的粘連,容易使分布于皮膚和筋膜中大量的細小皮神經產生卡壓,故該病癥患者疼痛面積多較廣泛。復習文獻發現,臨床上治療本病的方法很多,手法、針灸、針刀、理療、封閉等方法都能收到一定的療效,但往往治療后遇誘發因素容易復發。超然撥針治療頸背肌筋膜炎可將分布于皮膚和筋膜中大量細小的受壓皮神經進行松解,使因炎性滲出導致筋膜內高壓力情況得以降低,并對筋膜和肌肉、筋膜和皮下組織之間因損傷或炎癥而存在的粘連和瘢痕化,得以充分松解。解除肌肉痙攣僵硬,及筋膜本身和感覺神經的粘連而引起的疼痛癥狀。我們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往往有較強的酸、麻、脹、痛感,該癥狀產生的部位往往是患者長期疼痛部位,一般患者感覺強烈效果最佳。超然撥針針頭圓鈍,松解筋膜等組織無副作用,不出血,不損傷神經血管,無不良并發癥。從臨床療效觀察情況可以看出,超然撥針治療頸背肌筋膜炎療效較好,是一種損傷小、安全性高、近期療效肯定、便于操作的好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本組病例隨訪時間較短,其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 朱國慶,蘇慧,朱光榮.等.軟組織勞損—肌筋膜病與微創治療新進展[A].中華中醫藥學會外治分會第五次學會年會學術文集[C],2007:27-30
[2] 王惠敏.鈹針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療效觀察[J].頸腰痛雜志,2011,32(5):399-400
[3] 孫樹椿,孫之鎬.中醫筋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