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推拿手法對學齡前期患兒表虛不固型汗證的治療效果。方法:將表虛不固型汗證患兒8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分別運用兩種推拿治療方法對比觀察療效。結果:治療組有效率95.1%,對照組有效率51.2%,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關鍵詞:推拿手法 表虛不固型多汗證 學齡前期兒童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061-02
汗是人體五液之一,為心所主,由陽氣蒸化津液,發泄于腠理而來。故凡陰陽平衡,氣血調暢,營衛調和,腠理固密,津液就內斂而不易外泄。反之,若體質虛弱,陰陽失調,氣血受損,營衛不和,腠理疏松,則常汗出較多,形成汗證。
與成人相比,學齡前期兒童肌膚嫩薄、腠理疏松、自我調節系統尚未成熟,汗液極易外泄,故而常常自汗盜汗并見,區分甚難。同時由于學齡前兒童仍然處于迅速生長發育之中,加上活潑好動,需要更多的營養,故而表虛不固型汗癥在臨床上甚為常見,且并無明顯時間特征。
近來,筆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療學齡前期兒童表虛不固型多汗證41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診斷標準:
在安靜狀態下,不因外界環境影響而多汗的學齡前期兒童;除外因傳染病、風濕熱、結核病等引起的汗出疾病;同時符合中醫表虛不固型汗癥主證:自汗,或伴盜汗,以頭部、肩背部明顯,動則尤甚,神倦乏力,面色少華,肢端欠溫,容易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1.2 一般資料:
82例患兒均為來源于2008年7月至20107月來我院的門診病人,年齡在3至7歲,病程10月至25月;將全部病例編號,并通過隨機數生成軟件生成隨機號碼表,以不重復抽樣方式抽取治療組與對照組。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以小兒推拿手法治療,每日一次。
手法取穴:揉太陽50次,按揉風池5次,按肩井5次,摩腹3-5分鐘,揉臍3-5分鐘,分陰陽50次,揉足三里70-100次,按揉脊柱(T1-T12)3-5遍,十日一個療程,連續治療二個療程。并隨訪三月。
對照組:予以小兒推拿手法治療,每日一次。
手法取穴:揉太陽50次,揉迎香50次,按揉風池5次,拿合谷10次,按揉足三里70-100次,捏脊3-5遍。十日一個療程,連續治療二個療程。并隨訪三月。
3 結果
3.1 顯效:汗止,其他癥狀消失。
3.2 有效:汗出明顯減少,其他癥狀改善。
3.3 無效:出汗及其他癥狀均無變化。
3.4 統計學處理。
使用Graphpad軟件對計數資料進行卡方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P<0.01為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4 討論
小兒汗證,是指小兒在安靜狀態下,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為主的病證。汗證有盜汗與自汗之分,夜間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為盜汗;白天安靜狀態下,或稍作活動即汗出較多者為自汗。汗證多見于嬰幼兒和學齡前期兒童,尤其平素體質虛弱者,則更易發生汗證。
小兒汗證,以表虛不固型居多,全身性多汗較少見的,絕大部分都是局部多汗。學齡前期小兒,在生長過程中,生機蓬勃,發育迅速,故活動后汗出更甚。“自汗者,不因發散而自汗出也。盜汗者,睡而汗出也.因而思之,自汗盜汗,其一液也...皆因腠理空疏,衛護氣虛,不能致密收斂于表,虛則陽熱泄焉。”在正常情況下,衛氣充盈于腠理之中,控制和調節腠理之開合。腠理的疏密影響著汗孔的開合和汗液的排泄。在病理情況下,若腠理開,則令汗出。
小兒汗證,正是由于“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因肺主皮毛,肺氣虛,衛外不固,外邪易侵入而致病。同時,小兒往往“脾常不足”,夾有飲食失常,饑飽不節等因素而傷及脾胃,即所謂“肺脾同病,表里同病”。
《素問?痹論》說:“衛者,水谷之悍氣也。”衛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故而治療小兒表虛不固型汗證宜從益氣固衛著手,需兼顧健脾助運,表里同治。
推拿手法治療小兒表虛不固型汗證,亦須兼顧表里,固表和中。治療中,揉太陽,按揉風池,按肩井,可固表斂汗;摩腹,揉臍,分陰陽,揉足三里可健脾益氣;脊柱穴屬督脈經,督脈貫脊屬腦絡腎,督率陽氣,統攝真元,按揉脊柱(T1-T12)則可調陰陽、和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