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阿昔洛韋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48例手足口病患兒,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各24例,分別是治療組以及對照組。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以及病情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治療組以及對照組均進行常規護理以及退熱等處理。其中,治療組給予阿昔洛韋加入葡萄糖溶液進行靜脈滴注治療;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加入葡萄糖溶液進行靜脈滴注治療,每天一次,療程為5天。結果:兩組經過一個療程的隔離藥物治療后,均取得一定的療效。其中,治療組中顯效17例,有效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達到了95.8%。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8例,無效4例,總有效性達到了83.3%。此外,治療組沒有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而對照組中的1例患兒出現一過性血小板減少,在病愈后恢復正常。結論:阿昔洛韋是廣譜抗病毒藥物,用于治療小兒手足口病,能可縮短發熱時間及皮損愈合時間,減輕口腔皰疹疼痛作用,迅速控制病情,值得臨床的推廣應用。
關鍵詞:阿昔洛韋 手足口病 小兒 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05-01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于腸道病毒感染所導致的一種傳染病,受感染的對象以嬰幼兒居多,該病傳染性比較強,而且容易并發心肌炎、腦炎,治療不及時的話可能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而阿昔洛韋用于治療手足口病的療效較好。本文就是重點分析一下阿昔洛韋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療效,希望能為臨床治療提供一些參考價值。現回顧性分析48例手足口病患兒的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小兒手足口病患者一共48例,男患兒20例,女患兒28例,年齡在11月至8歲范圍內。本組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低熱、頭痛、食欲不佳,并伴有手足癥狀、口腔潰瘍以及軀干丘皰疹。本文將48例患兒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各24例,分別是治療組以及對照組。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以及病情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以及對照組均進行常規護理以及退熱等處理。
其中,治療組給予阿昔洛韋加入葡萄糖溶液進行靜脈滴注治療;
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加入葡萄糖溶液進行靜脈滴注治療,每天一次,療程為5天。
1.3 療效標準。
療效標準如下描述:
顯效:體溫正常,皮疹消失,食欲正常,咳嗽停止。血常規正常,胸透陰性;
有效:用藥后以上指標較前好轉,食欲增加;
無效:用藥后癥狀和體征無明顯變化。
2 結果
兩組經過一個療程的隔離藥物治療后,均取得一定的療效。其中,治療組中顯效17例,有效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達到了95.8%。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8例,無效4例,總有效性達到了83.3%。此外,治療組沒有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而對照組中的1例患兒出現一過性血小板減少,在病愈后恢復正常。
3 討論
手足口病感染病毒以腸道病毒71 型、科薩奇病毒A16 型為主,多發于3歲以下小兒,且夏季比較多見。一般情況下,患兒癥狀都較輕,有些甚至是一些沒有癥狀的隱性感染。臨床上對于手足口病的診斷依據主要是口腔黏膜皰疹、潰瘍以及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現皰疹或者紅色小丘疹等等。該病病程較短,一般5至7天即可治愈,且患兒皮疹處不留瘢痕或者是色素沉著,但應防止發生繼發性感染。對于手足口病的治療,臨床上還沒有發現特效方法,傳統以中藥制劑板藍根等藥物進行治療的效果欠佳。另外,部分手足口病患兒均來自同一群體,因此,及時隔離與積極藥物治療一樣至關重要。
阿昔洛韋屬于無環的嘌呤核苷酸類似物,該藥物作用機理是進入皰疹病毒感染的細胞,并與脫氧核苷競爭病毒胸腺激酶后通過磷酸化作用后成為活化性的阿昔洛韋三磷酸酯,最終通過抑制病毒復制達到治療的目的。阿昔洛韋也是高效廣譜類的抗病毒藥物,對腸道病毒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和高度的選擇性,對手足口病相關并發癥也有協同作用,可以縮減患兒發熱以及皮損恢復的時間,有效減輕患兒口腔皰疹所帶來的疼痛感,臨床不良反應較少見。而利巴韋林是廣譜抗病毒藥,在細胞內被腺苷激酶酸化形成單磷酸,干擾肌苷酸脫氫酶活性影響鳥苷酸合成,從而阻斷DNA 病毒復制,但其對病毒腺苷激酶依賴性太強,易產生耐藥性。
通過本文患兒病例組的分析可知,與利巴韋林相比,阿昔洛韋用于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可以縮短發熱時間及皮損愈合時間,提高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李占忠.阿昔洛韋治療手足口病臨床療效觀察[J].兒科藥學雜志,2011,10(4):34-35
[2] 袁新宇,王勝輝,劉桂榮.小兒手足口病945 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150-157
[3] 董永綏.全國兒科臨床病毒學專題研討會紀要[J].中華兒科雜志,2009,44(4):31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