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貫徹實施市婦聯《無錫市婦女宮頸癌和乳腺愛檢查項目管理方案》,了解本社區婦女乳腺病發病情況,為預防保健提供依據,普及預防兩癌知識,做好衛生宣教,早發現、早治療婦女疾病。 方法:對本社區內育齡期婦女進行體格檢查、高頻B超、乳腺目鈀攝片等方法。結果:乳腺病患病率42%,前四位分別是乳腺增生,占40%;乳腺囊腫,占0.39%;纖維瘤,占0.13%;乳癌占0.065%。討論:鑒于乳腺病發病率居高不下,對女性危害較大,做好普查是早發現、早預防乳腺癌,提高婦女生活幸福指數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關鍵詞:乳腺病 發病率 病因學 兩癌篩查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252-01
我社區衛生中心于2011年1-11月對轄區內婦女展開了免費兩癌篩查活動,現將乳腺篩查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本社區常住居民,已婚育齡期婦女,年齡為35-59周歲,平均47歲。各種職業均有。
1.2 方法:填寫全市統一的婦女病普查病歷,詳細詢問并記錄月經史、婚育史、避孕情況以及與婦科疾病有關的癥狀表現等。再予以常規婦科體檢、白帶檢查、宮頸刮片、高頻探頭乳腺超聲檢查、乳腺鉬鈀攝片等。
2 結果
2.1 普查結果:本轄區內女性人數約6千多,此次參與普查人數3070人,普查率達51%。查出所患乳腺病前四位分別為乳腺增生、乳腺囊腫、纖維瘤、乳癌。具體情況見表1。
2.2 所患疾病與年齡關系,見表2。
3 討論
3.1 乳腺疾病似是育齡期婦女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中以乳腺增生的發病最為普遍和廣泛,越來越多的女性受其困擾,甚至一定程度影響生活和工作。臨床表現為經期前后乳房腫脹、疼痛以及乳房內腫塊。現代醫學認[1]乳腺病的發病主要與內分泌激素失調和精神因素有關,特別是下丘腦-垂體-性腺激素紊亂有關。許多文獻也報道[2]此病與情緒、精神、勞累、抑制哺乳、不良生活習慣(煙、酒、染發)、飲食習慣(高脂、高膽固醇、高糖)等有關。本此普查,筆者也有意從脾氣是否急躁、工作壓力大否、有無不良生活習慣等方面詢問患者以側證,均能得到或一或二以上因素的肯定回答,且以35-45年齡段人數為多。此階段女性處于人生的旺盛期,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不管是生活壓力還是工作壓力抑或是感情壓力均能造成自身激素不均衡,而導致乳腺病發病。但此次普查,總的發病率為42%,低于[3]葛宏升、周軍、孫建飛等報告咸陽地區婦女患病率(44%),但高于[4]金宗浩所普查上海地區女職工患病率(40%),說明無錫地區雖地處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乳腺病發病率程度中等,但有上升趨勢。
3.2 本次普查查出纖維瘤4例,3例發生于40歲之前,最低年齡是35歲,但此患者述六年前此乳房腫塊已存在,且已經確診,一直保守治療。說明纖維瘤仍多見于青年婦女,且與女性雌激素過多刺激有關,青年婦女也應重視纖維瘤的防治。
3.3 共查出2例乳癌,后均已手術治療;一例為乳癌I期,一例已轉移,為Ⅲa,兩例年齡一為42歲,另一例為43歲,顯示出本地區乳癌患病年齡的提前化趨勢,乳癌仍是育齡期婦女健康最大的殺手。隨著醫學的進步,乳癌治愈率也進一步提升,越來越多的乳腺癌患者達到5-10年生存率,甚至治愈,其中的關鍵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手術。
3.4 通過此次普查,說明了普查仍舊是了解掌握本社區婦女病發病情況、發病趨勢以及早發現早治療疾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為我們以后的預防保健工作提供數據、確立方向的同時保障了本社區廣大女性的健康。普查中也顯露一些問題,比如本次普查一例乳癌患者,數月前就自行摸到乳房腫塊,不及時早些就診的原因是:不痛不癢,不影響什么;還是這例患者得知可能是癌癥后,第一反應是沒治了,回家等死吧,不去看了。醫學知識的淺薄,疾病認識的匱乏令人著急!(在工作人員的解釋勸說下終去就診),這更讓我們反思且得出結論:社區醫院設立的初衷,不僅承擔全社區居民的醫療工作,還肩負著社區居民健康預防保健任務。我們在適應職能轉變做好常見病、慢性病的預防保健、衛生宣教工作的同時,還要注重普及醫學常識,提高廣大婦女自我保健意識,防病治病常識,掌握一些疾病的自查方法,了解一些疾病癥狀的代表意義,及時就診。同時我們應堅持兩癌篩查,形成規范,持久進行,并擴大宣傳力度和篩查面,讓社區女性人人皆知,積極參與,就能更好的做到對乳腺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提高廣大婦女生活幸福指數。
參考文獻
[1] 樓麗華、婁海波、趙虹等著《乳腺病研究新進展-乳腺增生病辯證分型與性激素相關研究》[M].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4年 P154-158頁
[2] 顧世光、高爾生、趙鵬飛 著《生殖健康》[M]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0年 P491-650
[3] 葛宏升、周軍、孫建飛等發表文章《咸陽地區13275例婦女乳腺病普查結果》于預防醫學雜志 2010年6月第48卷第18期 P22
[4] 金宗浩著《乳腺增生與乳腺病》[M]由科技文獻出版社出版 2002年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