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院校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學生成長成才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通過近幾年幫助高職院校做心理測查和心理健康輔導工作,發現了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分析了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成因。
關鍵詞:高職學生 心理健康狀況 成因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248-01
作為培養高層次、高技能的操作型和應用型人才的高等職業教育,不僅要強化基礎、拓寬專業、提高技能,而且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其中心理健康是關系人才質量的重要問題。為了解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研究他們存在的心理障礙及其成因,筆者通過為高職院校學生做心理健康輔導發現了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礙,并追蹤探討了這些問題的主要成因。
1 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
1.1 自卑心理: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自認為他們進錯了門,未能被正規大學錄取成為正式的本科生,而感覺低人一等,對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產生懷疑和動搖。另一方面,有些學生來自貧困地區的農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中的繳費上學帶來的沉重經濟壓力,使他們徘徊于痛苦的邊緣——欲學不能、欲罷不忍,加上周圍學生出手大方、超前消費,更引起他們心理失衡,產生自卑心理。根據調查的結果,大約有45%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中嚴重者超過21%,女生的比例較男生略高。
1.2 孤獨心理:生活在高職院校的學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對于學習、生活“象牙塔”中的他們來說,人際關系表現為:濃厚的理想色彩、強烈的獨立意識、簡單的交往對象、比較穩定的友誼和喜歡男女交往等特點。但是,有些學生性格內向,心靈自我封閉,不愿交際,因而顯得古怪、孤僻;有些學生自命不凡,狂妄自傲,到頭來只能孤芳自賞、形單影只;還有些學生因自卑而不敢與人交往,怕在眾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和不足,自動把自己游離于集體之外。
1.3 焦慮心理:進入高職院校后,學習內容的專業化、深度和難度比以前加大,學習方法也較中學有所不同,這對學生提出了新的挑戰,導致一部分學生學習缺乏動力,對專業不感興趣,學習效果不理想,從而引起心理上的困惑和焦慮。還有部分學生,面對社會環境的復雜多變、嚴峻激烈的市場競爭,特別是即將畢業的學兄、學姐們在求職過程中處處碰壁的就業形勢,使他們無所適從、緊張不安,長此下去,神經緊張、失眠、胸悶等焦慮癥狀相繼出現。筆者在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測試中發現,有70%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有超過15%的學生表現為焦慮癥。
1.4 抑郁心理: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隨著改革的深入,民族文化與西方、港臺文化、享樂主義等不正之風影響了校園內的學子,侵蝕了他們的心靈,使學生對社會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有些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碰到挫折時,也會出現情緒低落、唉聲嘆氣等,長此以往,抑郁心理逐步產生。
1.5 困惑心理:高職院校學生已進入青年中期,性生理逐步成熟,他們渴望與異性交朋友,迫切想得到異性的友誼以至愛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和生活經驗欠缺,導致在實際生活中與異性交往困難、單相思、失戀而痛苦,陷于多角關系而不能自拔等一系列心理問題。青年大學生充滿激情,富于幻想,但因認識偏差、閱歷較淺,因而對當前社會中的問題和現象不能正確、客觀的認識,出現了理想與現實的較大反差,產生心理的不平衡,導致迷茫、失落和困惑等心理問題。
2 造成高職院校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
造成高職院校學生心理障礙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于外部客觀環境的影響,二是學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響。具體的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 社會環境因素:社會政治經濟形式的發展變化是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改革開放的深化,競爭機制的導入,我國社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新的社會環境對青年學生的心理影響越來越大。大眾傳媒手段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和計算機的普及,已成為影響人們心理、思想的主要社會因素,其中一些格調低下、觀念錯誤的影視報刊,對求知欲望強烈而辨別能力尚弱的青年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帶來了消極影響,嚴重阻礙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
2.2 家庭環境因素:家庭式學生的第一課堂,父母等家庭主要成員對子女的態度、教育方式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等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過于保護、控制過嚴往往會導致子女依賴、被動、膽怯等不良心理傾向;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緊張、意見分歧,會使學生的情感受到傷害,形成抑郁、焦慮、孤僻的消極心理,還會表現出投機和說謊等不良行為。現在,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從而使他們依賴性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盲目自信,關注自我多、關心他人少,這些與大學生活中的獨立自主、公平競爭、團結進取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現實與理想的差異,不免引起他們心理上的失衡。
2.3 學校環境因素:高職院校的學習、生活環境,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高職院校的學習生活環境與中學有顯著的不同,中學里的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關起門來讀死書”的生活方式不復存在,在這里取而代之的是強調自學和獨立思考,學習和作息時間大部分由自己掌握,以及豐富多彩的課外文體活動等,他們要獨立面對學業上的壓力、生活上的瑣事,還要面對來自不同地方、性格各異的同學,協調各方面的人際關系,這些壓力使有些學生感到很不適應,往往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尤其是剛剛入校的新生,如果他們對上述問題處理不當,不能及時求助于同學或老師,長此以往,必將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
2.4 個體的生理、心理因素: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年齡一般處于18-23歲之間,屬于青年初期末和青年中期,處于生長發育第二個高峰的后期,到了生長穩定期,身體形態日趨定型,生理已基本成熟。因而,生理發展不僅為他的學習、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礎,而且直接影響心理的發展,使他們的成人感增強,自主獨立意識增強。他們體格強壯,精力充沛,朝氣蓬勃,性意識開始覺醒,喜歡處處表現自己。
在生理發展的基礎上,他們的心理發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首先,自我意識增強但發展不成熟,主要表現在他們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發展自己,提高自我評價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但由于他們社會生活的知識、能力和經驗不足,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能正確對待自我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不能立足現實,對自己估計過高或缺乏自信,不善于聽取不同意見。其次,社會認知偏離,少數學生存在對社會持懷疑、矛盾的認知傾向,主要表現為以偏概全、錯認主流。有些學生把社會中存在的一些社會問題,如社會上的不正之風、黨內的腐敗現象等誤認為是社會的主流,因而對社會持懷疑、否定的態度,形成了反社會心理傾向。再次,耐挫能力低,處于青年期、還未踏入社會的學生因缺乏各方面的鍛煉,在碰到問題、困難和挫折時,往往不知所措或逃避困難,表現出了較低的耐挫能力。最后,缺乏正確的戀愛交友的觀念,一部分學生缺乏自己的交友原則,不能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有的錯把友誼當作愛情,產生愛情錯覺或單相思,有的視愛情為兒戲,走入愛情誤區,這樣勢必引起心理失衡,出現心理障礙。
因此,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學校應長期堅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為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幫助,使他們平穩渡過心理轉變期,順利完成學業。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質、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較強的能力素質和健康的身心素質,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