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原發病的治療,評估頭痛發生的時間、特點、持續時間,準確及時地給與止痛藥,同時施以有效的心理護理,提高了病人的舒適度,緩解了頭痛的癥狀。
關鍵詞:頭痛 治療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33-01
80%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是動脈瘤破裂所引起,表現為劇烈的頭痛,伴有惡心、嘔吐,三級以上的動脈瘤還可以出現神經學的缺失,甚至深昏迷,處于頻死狀態。文獻報道,發生質變的血性CSF引起蛛網膜下腔廣泛的炎性反應是導致頭痛的重要原因,高顱壓是SAH頭痛的次要因素,出血量導致高顱壓引起頭痛,可能與頭痛持續時間有關。[1]我們對35例動脈瘤破裂患者實施病因治療的同時,加以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大大的提高了病人的舒適度,促進了疾病的轉歸。
1 臨床資料
2009年6月—2011年2月收治35例動脈瘤破裂患者。其中,動脈瘤分級一級12例,二級23例,男性14例,女性21例,前交通動脈瘤20例,后交通動脈瘤15例。
2 治療
2.1 鈣離子通道拮抗劑—尼莫地平3ml/h持續泵入。改善腦部的血液供應,緩解腦血管痙攣。密切觀察血壓的變化,面部潮紅等不良反應。
2.2 給與降顱壓藥物,減輕腦水腫。嚴格記錄出入水量,監測水、電解質平衡及腎臟功能。
2.3 如經上述處理,頭痛仍很嚴重或伴有發熱,可行要大池引流,引出血性腦脊液,記錄引流的量、色、性狀。防止過度引流,引起低顱壓。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
2.4 必要時給與止痛劑。
3 護理
3.1 保持環境安靜,減少不良刺激。病室要安靜,光線不可過強,避免噪音。嚴格控制探視人員和時間,護理及治療的操作應集中執行,保證病人充足的休息。
3.2 心理護理。
3.2.1 與病人交談,傾聽并承認病人的感受,鼓勵病人表達真實的痛苦,并表示同情。利用撫摸、握手安慰病人,減輕病人的無助感。
3.2.2 了解病人的疼痛經歷,轉移其注意力,與病人談一些輕松的話題,使病人的心情愉悅,積極樂觀的面對病痛。介紹成功的病例,增強治療的信心。
3.2.3 以通俗的語言向病人及家屬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消除他們的顧慮及恐懼,取得治療和護理上尚的積極配合。
3.3 止痛劑的給與。評估病人頭痛開始的時間、持續的時間、程度、引起頭痛的相關因素。了解止痛藥的藥理作用,血藥濃度,不良反應。護士根據收集的信息,可以利用血藥濃度和頭痛發生的時間吻合性而提前給與止痛劑,使藥物發揮最佳的治療作用,緩解頭痛。
3.4 放松療法。除以上的方法外,還可以使用按摩手法、深呼吸、聽舒緩音樂,減少病人的緊張情緒。
4 小結
通過對動脈瘤破裂所致頭痛病人實施以上的治療和護理。證明了,病人疾病的嚴重程度,轉歸的實踐與病人的心理狀態有直接的關系。護士掌握病人的心理變化,藥物的藥理作用,正確地給藥方法,針對性地給與護理干預,提升了病人的舒適度,促進了疾病的康復。
5 討論
5.1 疼痛對機體的影響。
疼痛會讓人在精神和身體上飽受痛苦,也使全身各系統產生影響。它能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水、鈉潴留,增加心血管系統的負擔,氧耗增加。患者處于分解狀態和負氮平衡[2]。而這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又會加重動脈瘤破裂后造成的腦血管痙攣及其他的神經病癥,形成不良循環狀態。因此,緩解和治療頭痛尤為重要。
5.2 心理護理在疼痛中的作用。疼痛閾或疼痛耐受力既受年齡、疾病等因素的影響,也受個人經驗,文化教養,情緒、個性及注意力等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3]與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療和護理關系,評估病人的感受,針對性地實施心理疏導,給余良性暗示,使病人性情預約皆可降低疼痛反應。患者對醫護的信任度,受教育程度等均會直接影響鎮痛效果,單純言語暗示可使35%的患者疼痛減輕,相比之下,不加任何暗示而使用強效鎮痛藥時,顯效者只有54%[4]。
參考文獻
[1] 李彤.劉傳寶等 蛛網膜下腔出血后嚴重頭痛相關因素的分析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8,3
[2] 卿恩明 疼痛與治療 中華護理雜志 2009,44(3) 287
[3] 李小寒.尚少梅 基礎護理學.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51
[4] 史妙.王寧等 疼痛的心理學相關研究進展.中華護理雜志 2009.44(6)574-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