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210-01
筆者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采用針刺聯合微波治療外傷性頑固性血腫32例,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32例均為我科門診患者,多由車禍或者工傷引起,其中女18例,男14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62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9月。其中單純下肢部外傷13例,單純上肢部外傷9例,上下肢聯合傷10例,所有患者受傷后均經正規抗感染、止血治療,后服活血止痛藥物治療,受傷處皮損均愈合良好,無感染跡象,但血腫遲遲未愈,局部酸脹痛明顯,受傷關節活動受限,故前來我科治療,所有患者傷處均無金屬植入物。
2 治療方法
2.1 針刺治療。
先在患部所在經脈之井穴點刺出血,若范圍較大涉及多條經脈,則點刺多個井穴。
再用同經相應取穴法取穴:即以患部的壓痛或自覺疼痛最劇處,作為對應標志,然后取與患部相交叉對稱之同經相應穴或部位(阿是穴),根據范圍取一至數個穴位,進行針刺治療。所謂“同經”是指所取的針刺穴位與患處必須同屬一經,又須是右手經與左足經相對。
2.2 微波治療。
用珠海和佳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CYP-Ⅰ型微波治療儀,頻率2450MHZ,功率45W,時間20分鐘一個部位,以患者有溫熱舒適感為宜,每天一次。
每次針刺治療微波治療同時進行,10次為一個療程,一療程間休息3天。3療程后進行療效分析統計。
3 治療效果
3.1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局部血腫完全消失,外傷處無任何不適。
顯效:局部血腫明顯縮小,外傷處無明顯不適。
有效:局部血腫明顯縮小,外傷處略有不適。
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
3.2 治療結果。
32例中治愈18例,占56%;顯效9例,占28%,好轉4例,占12%;1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6%。未治愈者3個療程之后繼續治療,血腫仍有縮小,不適有所好轉。
4 典型病例
史某,男,38歲,工人。在工廠做工時不慎被重物壓傷左小腿及踝關節。傷后至醫院正規治療,后回家休養。傷3月后發現踝關節處仍腫脹明顯,至上海某大醫院求治,服藥治療,現傷已半年有余。患者訴左踝關節處脹痛明顯,傍晚尤甚,活動受限。檢:左小腿及踝關節處有多處疤痕組織增生,左外踝關節處腫脹明顯,皮溫不高,反涼,壓之凹陷。治療:取左足竅陰、至陰穴點刺放血3~5滴,因其左外踝關節腫脹處恰有丘墟、申脈、昆侖三穴壓痛明顯,故取右腕關節近處對應之陽池、陽谷、養老三穴,進針后行針刺捻轉手法,至穴位局部或循經有酸麻重脹等感覺,后留針30分鐘,隔10分鐘運針一次。
同時在左外踝關節局部用微波照射,頻率2450MHZ,功率45W,時間20分鐘,以患者有溫熱舒適感為宜,每天一次。
1療程后患者即覺左踝關節脹痛明顯減輕,活動較前好轉,繼續治療2個療程,患者左踝部腫脹消退,活動自如,訴僅有變天的時候稍有不適。
5 體會
外傷性血腫病因簡單明了,一般醫生均不予重視,僅以活血藥口服治療,難以直達病所,療效欠佳。待服藥2~3個月后,病情不見好轉,已成頑固性血腫,更有甚者有血腫機化的現象,一般單純的理療已不能解決問題。筆者現采取同經相應取穴法針刺,是根據《內經》中繆刺、巨刺、遠道刺的原則所采用的一種針刺方法。《素問?五常政大論篇》說:“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指出“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是一種與病氣相反的治療原則。《素問?繆刺篇》:“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邪客與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指出病在經脈,左右移易,須交叉取其經脈。這是在整體觀的指導下,根據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外上下左右全身經絡氣血是相互貫通的原理而確定的治法。手足同名經是相互連接的,由于這種連接,人體上下左右的陰陽才能保持一種相對的平衡,人體一旦遭受外傷,局部血腫經久不愈,就會造成局部血流淤滯不同,經氣運行不暢。此時若在病變局部針刺刺激,因局部受損已久,經氣不暢,治療效果較差,而選用與病變相對應之手足同名經相應之穴予以刺激,則能更好的疏通經絡,調和陰陽,協調上下,溝通左右之陰陽平衡。而根據《素問?血氣形志篇》說:“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故針刺之前先行井穴點刺出血,井穴為經氣初出之穴,可暢通整條經脈不通之經氣。
再配以微波局部治療,血腫局部淤血吸收微波產生熱量,形成局部升溫,因體內水份不易蒸發,血塊被稀化,從而打通被淤血堵塞的血管,供血變流暢,淤血被組織吸收,局部血流增快,給傷口處提供足夠的養分,從而加快傷口的愈合。
故針刺與微波配合,兼顧整體與局部、經氣與血行,中西合璧,使頑固血腫得以消退,實乃治血腫之一良方。
參考文獻
[1] 楊占林.同經相應取穴法[M].第1版.太原: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198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