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Pilon骨折手術治療的經驗和療效進行總結個、分析。方法:復位時在直視下復位,臨時用克氏針固定應用解剖鋼板固定,必要時應用內、前外側雙鋼板或植骨固定,術后視情況作短時間石膏外固定。結果:本組隨訪時間6 -24個月,平均14個月,按Mazur功能評分標準,優23例,良38例,可4例,差3例。優良率89.7%。結論:采用外固定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處理開放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處理閉合性骨折,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晚負重等,均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Pilon骨折 骨折固定術 手術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206-01
Pilon骨折為脛骨遠端累及關節面的高能量損傷。因其遠端關節面有不同程度的粉碎、塌陷及壓縮,非手術治療常不能很好復位,易造成創傷性關節炎,預后差,病殘率高。我院自2005.91010.5共收治pilon骨折68例,均采用手術治療,療效滿意,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男46例,女22例,年齡20-59歲(平均36歲)。根據Ruedi-Hugower分型,I型12例,II型35例,III型21例。致傷原因:高處墜落傷21例,交通事故傷30例,重物砸傷11例,扭傷6例。32例伴有腓骨下段骨折。受傷后至接受手術時間為8h-11d,其中16例傷后當天即行手術治療,41例于1周后手術,11例于10d左右手術。
1.2 術前準備:
1.2.1 全面全身檢查,查心電圖、肝功、凝血時間、血糖等;
1.2.2 軟組織腫脹嚴重者,抬高患肢,抗炎消腫治療,擇期手術的I、II型骨折先行石膏托外固定,III型骨折先行跟骨牽引,7-10天做內固定手術。有較多水泡者,待局部水泡消失,皮膚出現皺折,一般在10d左右做內固定手術。
1.3 手術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平臥位。手術切口一般取脛骨下段前外側切口,下端超過脛距關節,使脛距關節充分暴露,合并腓骨骨折切開時,兩切口間皮膚間隔不少于7cm,以免皮瓣缺血壞死。復位時在直視下復位,盡量使關節面平整,臨時用克氏針固定,將解剖型鋼板置于脛骨遠端外側,必要時應用內、外側雙鋼板固定,固定不住的骨塊可用螺釘或克氏針固定,較大的骨缺損需植骨以保證關節面有支撐而不留空隙。如有腓骨下段骨折,首先行腓骨骨折切開復位解剖型鋼板內固定,恢復下肢長度。術后視情況作短時間石膏外固定。
1.4 術后處理:術后患肢抬高,應用抗炎消腫藥物治療,術后第1-3天可作患肢肌肉等長收縮鍛煉,術后1周可作踝關節伸屈功能鍛煉,術后根據X線復查視骨折愈合情況決定何時下床負重活動。
2 結果
本組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6 -24個月,平均14個月,無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無肢體短縮,無血管神經損傷。無一例發生深部感染,無固定物折斷。合并切口皮膚表淺感染2例,經換藥、引流及更換抗生素等治療后痊愈。3例繼發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其中1例行踝關節融合術。按Mazur功能評分標準[1],優23例,良38例,可4例,差3例。優良率89.7%。
3 討論
近年來,高處墜落、車禍等高能量損傷所致的pilon骨折明顯多于滑雪、摔傷、扭傷所致的低能量損傷pilon骨折。隨著骨折治療觀念的更新和新型內固定材料的不斷涌現,治療方法有很大改進,現多采用手術治療的方法治療pilon骨折。但不管采取何種方法,都應遵循以下治療原則:①恢復脛骨的負重線;②恢復脛骨關節面的平整性;③恢復下脛腓聯合的解剖關系;④盡量達到堅強穩定的固定,對于單純pilon骨折,解剖對位好,用鋼板或螺釘固定牢靠,預后良好。[2]復雜pilon骨折傳統內固定因鋼板體積大而不易閉合切口,皮膚壞死的危險性較大,應盡可能少的剝離軟組織和細致的軟組織保護,手術操作輕柔,合適的內固定和早期活動、晚期負重等。本組均采用手術治療,均獲隨訪,預后良好,優良率89.7%。
手術時機:具體情況應根據傷情而定。①若軟組織條件較好,肢體腫脹較輕的,可在8-12h內行急診手術;②開放性骨折若術前準備完畢后可急診有限內固定+外固定支架;③若軟組織條件較差的,肢體腫脹明顯,且伴有張力性水泡者,可行跟骨牽引,抬高患肢,使用抗生素、消腫藥物及局部物理治療等。
注意事項:pilon骨折手術操作是在小腿下段一定的皮膚區域內進行,該處皮膚為全身微循環較差部位之一。對皮瓣粗暴的操作,使皮瓣扭轉翻折,尤其在使用止血帶時,易造成不良后果,需手術操作過程中動作輕柔,盡量減少軟組織的剝離。伴有腓骨骨折時,兩切口間皮膚間隔不少于7cm,以免皮瓣缺血壞死。對II、III型骨折要行植骨,以填充骨缺損,支撐關節面,有利于骨折愈合。
并發癥:pilon骨折最常見的并發癥是感染和創傷性關節炎。因此,為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筆者認為,術中避免復位不良,立于解剖復位,盡量減少對軟組織的損傷,防止螺釘穿透關節面,加強固定與植骨,避免因骨缺損和嚴重粉碎性骨折導致的內固定失敗。[3]術中患肢局部腫脹嚴重,若傷口不能一次性關閉,可采用減張縫合,傷口放置引流條,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等。
術后功能鍛煉:術后功能鍛煉有利于踝關節功能恢復,亦有利于肢體腫脹消退和骨折愈合,是關節功能能否滿意恢復的關鍵,根據骨折類型、內固定穩定性、組織恢復情況,提倡早期活動,晚期負重原則,以達到良好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 盧世璧.骨折標準手術技術叢書-骨折(下)[M].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2005.46
[2] 崔斌、孫智化.復雜pilon骨折的手術治療.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1008-8849(2009),57-58
[3] Thord arson DB.Complications after treatment of tibial pilon fractures:prevention and a management strategies J Am Acad Orthop surg,2000,8:25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