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臨床特點。方法:回顧性分析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58例患兒的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治療效果。結果:本病臨床表現多樣,發熱55例(94.83%),咽峽炎54例(93.10%),頸淋巴結腫大56例(96.55%),肝腫大30例(51.72%),皮疹 8例(1.72%),眼瞼水腫9例(15.52%),白細胞增高48例(82.76%),異淋≥10%有45例(77.59%),EBV-IgM檢測 陽性45例(77.57%)。可伴有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的癥狀。結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表現復雜多樣,大多預后良好,外周血異淋細胞和EBV-IgM檢測有特異性,可提高對本病的診斷。
關鍵詞: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兒童 臨床特點
【中圖分類號】R51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066-02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一種單核-巨噬細胞系統急性增生性傳染病,小兒期常見,主要有EB病毒引起,臨床上表現為不規則發熱、咽峽炎、淋巴結及肝脾腫大、血液中出血大量異常淋巴細胞,血清中可出現嗜異性凝集素及EB病毒特異性抗體。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008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共收治傳染性單核細胞癥患兒58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男;女=1.9;1。發病年齡11月~13歲;0~3歲組25例(43.1%),3~7歲組12例(20.69%),7~13歲組11例(18.97%)。均符合傳染性單核細胞癥的診斷標準[1]。
1.2 臨床特點。58例患兒中:1 發熱55例(94.83%),無固定熱型,體溫37.5度~41度,體溫>39度15例,>40度3例,熱程一般1-2周。2 咽峽炎54例(93.10%)。主要表現為咽痛,扁桃體充血、腫大,陷窩可見黃白色分泌物。3 頸淋巴結腫大56例(96.55%),腫大部位主要在雙側前后頸部,兩側可不對稱,淋巴結柔韌無壓痛,互不粘連,在病程第一周就可出現。4 肝腫大30例(51.72%),脾腫大26例(44.83%),可出現類似肝炎的癥狀,脾大一般在1~3cm。5 皮疹 8例(1.72%),一般在病程第4~10天出現,皮疹多樣,表現為猩紅熱樣、麻疹樣、蕁麻疹樣斑丘疹。6眼瞼水腫9例(15.52%),為中度浮腫,無充血及分泌物。
1.3 實驗室檢查 所有患兒均行血常規、異型淋巴細胞、肝功能、EBV-IgM 等檢查。1 血常規檢查,白細胞-4×109/L2例(3.45%),-10×109/L8例(13.8%),-20×109/L38例(65.52 %),≥20×109/L10例(17.24%)。白細胞分類:淋巴細胞為主>60%有55例(94.83%),異淋≥10%有45例(77.59%),<10%的有13例(22.41%)。血小板<100×109/L 有6例(10.34%)正常52例(89.66%)。2 肝功能異常52例(89.66%),ALT增高32例(61.54%),AST增高28例(53.85%),LDH增高33例(63.46%),4 EBV-IgM檢測 陽性45例(77.57%)。
1.4 治療。全部病例給予阿昔洛韋治療,10mg/kg,每天2-3次,療程7-14天,同時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肝功能損害者給予阿拓莫蘭靜脈滴注,心肌損害者給予營養心肌治療,脾腫大者應避免劇烈運動。
1.5 并發癥。42例出現并發癥,其中呼吸系統癥狀23例(39.66%)表現為鼻塞、流涕、咳嗽,雙肺呼吸音增粗,少數可聞及濕啰音。消化系統癥狀12例(20.69%),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血液系統癥狀6例(10.34%),表現為血小板的減少及貧血。
2 結果
本組58例患兒住院時間為7-15天,經治療后,55例患兒臨床治愈,3例好轉,無死亡及治療無效患兒。
3 討論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由EB病毒所導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小兒期常見,本病主要病理組織學改變是淋巴組織的良性增生,病毒進入口腔后,在咽部淋巴組織內繁殖復制,繼而進入血流產生病毒血癥,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組織及具有淋巴細胞的組織與內臟。其癥狀和體征是多種多樣的,主要表現為發熱、咽峽炎、淋巴結及肝脾腫大、血液中出血大量異常淋巴細胞,典型病例診斷不難,但早期易造成誤診。易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化膿性扁桃體炎、或淋巴結炎。
本組病例中有15.52%的病人出現眼瞼水腫,有時為首發癥狀,尿常規檢查正常,考慮是頸部淋巴結腫大壓迫使靜脈回流受阻有關[2],并不是腎臟損害所引起,劉增榮提出眼瞼水腫應看作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主要體征之一[3]。因此在臨床工作中需提高眼瞼水腫的診斷價值。
在化驗室檢查中要注意血常規的檢查,本組患兒中白細胞增高者有48 例,異常淋巴細胞≥10%有45例,有13例患兒異淋不高,考慮可能病程較短,后期未能及時復查,異常淋巴細胞升高一般在病程的3-4天出現,一周后達高峰,持續2周以后逐漸下降,持續7周,因此對于異常淋巴細胞小于10%的患兒,不能輕易否定該病的診斷,必要時需多次復查及根據臨床作出正確的診斷。本組病例中肝功能異常的比例較高達89.66%,表現為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和乳酸脫氫酶的升高,主要由于EB病毒累及B淋巴細胞,刺激T淋巴細胞增生有關。肝損害一般在病程的1-2周出現。血液系統的損害一般表現為血小板減少,其程度較輕,隨著病情的恢復,血小板減少也逐漸好轉。EBV-IgM在感染后1周內出現,一般持續4-8周,特異性高,是反映近期感染的可靠指標,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診斷有重要的意義,本組資料中EBV-IgM陽性率為77.57%,所以EBV-IgM陽性是早期、敏感、特異的臨床診斷依據。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為自限性,如無并發癥,大多預后良好,本組病例中55例臨床治愈,無死亡病例。但本病可累及消化系統、血液系統、心血管系統等。臨床醫生要提高警惕,減少誤診,早診斷,早治療,防止嚴重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胡亞美.江載芳,主編.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21-822
[2] 王曉麗.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及相關疾病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6,9 (9):696-670
[3] 胡小林,汪欣.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50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15):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