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中醫內科護理技術源遠流長,灸法、針刺法、拔罐法、敷藥法等在內科臨床護理上能發揮出特殊功效,面對患者的現實需求,應該大力發展中醫內科護理技術。
關鍵詞:中醫 護理 功效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65-01
中醫護理有數千年歷史,中醫護理有一套異于現代護理的獨特技術與方法,不需要特殊儀器設備,人體損傷小,在減輕患者病痛、促進康復起到非常獨特的功效。
1 中醫護理技術及其內科調護理論
中醫護理技術是醫學技術下屬分支,具有醫學技術和技術的要素及屬性,在護理工作中,為患者健康采取的系列中醫護理手段、技能和方法總和。200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中列出15項臨床常規中醫護理技術,主要有:灸法,針刺法,拔罐法,刮瘤法,穴位按摩法,熏洗法,濕敷法,全身藥浴法,涂藥法,換藥法,敷藥法,藥熨法,貼藥法,坐藥法與中藥煎煮法。[1]近年來,我國臨床護理人員將傳統中醫護理技術與部分西醫技術進行融合創新,創造了中藥離子導入術、中藥保留灌腸術等護理技術,使中醫護理技術在內科臨床上發揮出了巨大作用。
中醫內科調護是運用中醫內科學基本理論,在中華醫學古籍原文中有很多內科所屬病證的調理和護理內容。內科病證范圍包括外感病和內傷病,外感病包括《傷寒論》及《瘟病學》,內傷病主要指《金匱要略》等書所載臟腑經絡諸病。外感和內傷疾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內傷易遭外邪,而外感又可促內傷。對于內科病證調護必須結合調護總體,科學進行服藥調護、傷寒調護、溫熱病調護等。古籍中有關內科病證的中醫調護內容頗多,對病因病機、病名,每種病證飲食起居調攝、情志調理、外治法、食療、觀察等都有詳盡記載。
2 中醫內科護理技術對病證的特殊功效
中醫護理技術對某些內科病癥改善效果顯示出其異于現代護理技術特色性。如灸法臨床適應癥達186種,其中內科常見病癥有:腹瀉、類風濕關節炎、面癱、輸液反應、哮喘、不寐、糖尿病并發癥、痛癥、放化療不良反應、肌肉注射后不良反應、中風后遺癥等。灸法是結合灸火熱力和藥物作用,達溫經通絡,活血行氣與散寒祛濕作用,對內科虛證和寒證改善效果很好。拔罐可用于外感風寒導致的系列內科病證,如頭痛、關節疼痛、腹痛泄瀉、腰背酸痛、咳嗽氣喘、胸脅苦悶等多種疾患。耳穴壓豆法、中藥離子透入、梅花針及氣功等方法可調整人體內外環境,可改善失眠癥。中醫技術對特定內科適用程度高。冷敷法一中暑、注射后局部出血即刻止血、靜脈輸液外滲、高熱暈厥,濕敷法一外周靜脈滴注致靜脈炎,敷藥法一靜脈滴注致靜脈炎,拔罐一外感風寒致腰背酸痛,貼藥法一風寒久咳,中藥離子導入法一慢性頸肩痛、肩周炎疼痛等具有明顯功效。冷敷可使注射部位皮膚血管收縮血流緩慢,毛細管內血細胞疲積,利于凝血。較長時間冷敷,可使人體基礎體溫下降,降低機體應激性,減緩抗原抗體結合反應速度,抑制血小板在體內破壞,從而減少出血發生,減輕局部水腫及藥物擴散,減少滲漏,減輕局部組織損害。臨床常用金黃散敷于患處可起到保護血管內皮細胞,降低血管通透性,恢復血管彈性,激活巨噬細胞而滅菌。貼藥法如三伏貼療法針對“冬病”,配止咳方藥,可達疏通經絡、調整臟腑陰陽、祛散寒痰,使人體陰平陽秘,臟腑經絡通暢,達喘平咳止目的。中藥離子導入的直流電通過人體局部組織,產生大量離子堆,加上蒸熱蒸透中藥袋,具溫中散寒、舒筋活血與消炎鎮痛功效,促進炎癥吸收及松解粘連,使痙攣受壓神經肌肉得以緩解,使肌肉韌帶受壓系列癥狀及體征得緩解及消除。凝血功能低的患者在注射前預防使用冷敷法,防注射后引起出血,效果較顯著[2]。
3 中醫內科護理技術的現狀及展望
當前中醫傳統內科護理技術臨床運用有限,僅傳統中醫科如針灸科、按摩科等應用較多[3]。內科患者對中醫護理技術認知度低但需求高,如穴位按摩與推拿等。推廣中醫護理技術是未來趨勢。有必要對中醫護理技術進行臨床應用性評估,明確專業范疇并明確哪些操作護士能力能勝任,最終選出屬護理范疇的、護士能力可勝任的、安全性較好且對病癥適用度高的中醫內科護理技術,適應臨床需求。另外還要大力研究內科中西醫結合護理技術。伴隨內科護理醫學模式轉變,系統化整體化護理已成發展趨勢,強調以人為本,以解決病人健康問題為護理目的。
中醫藥學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的醫學體系,具有理論獨特,自成體系,且文獻豐富,經驗寶貴和療效確切。幾千年來,中醫藥學對中華民族繁衍昌盛發揮重要作用,也為世界健康和世界醫藥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隨著社會進步和發展,中醫藥事業及包含中醫內科護理等在內的技術在很多國家和地區蓬勃發展。如針灸等技術就先后在一些國家(地區)被納入法制化管理。在中醫內科護理技術國際化進程中,建立國際標準體系是十分重要,而人才標準是標準體系主要內容,中醫內科護理統一考試將是檢測人才知識結構與理論水平,技術技能與實踐能力主要方式,是推行中醫內科護理人才標準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中醫司.中醫護理常規和技術操作規程[M].長沙:湖南科學技版社,1985:155-200
[2] 劉敏.用冷敷法減輕注射后局部出血[J].哈爾濱醫藥,2006,26(2):47
[3] 巫和蓉.影響中醫傳統技術操作少的原因及對策[J].中醫教育,2003,22(l):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