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209-01
我院地處貧困縣邊遠山區,由于當地交通不便,群眾在日常的勞動及生活中主要靠人工運輸為主,所以腹股溝疝的發生率及術后復發率均較高,針對這一情況,我院自2005年開始逐步開展使用補片進行腹股溝疝的手術治療并取得滿意效果,現特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100例中均選擇男性患者,年齡21—56歲,平均年齡38.5歲,術前檢查均表現為腹股溝區包塊。
1.2 診斷標準:
1.2.1 腹股溝斜疝:
1.2.1.1 腹股溝區發現可復性包塊。
1.2.1.2 包塊自腹股溝淺環突出,可達陰囊或大陰唇內。
1.2.1.3 包塊軟,有彈性,壓擠時可還納腹腔,壓迫腹股溝內環可阻止包塊出現。淺環擴大,病人咳嗽時有沖擊感。
1.2.1.4 包塊嵌頓時,除局部疼痛外,有腹部疼痛伴嘔吐。
1.2.2 腹股溝直疝:
1.2.2.1 腹股溝部出現半球形包塊,可為雙側,老年男性多見。
1.2.2.2 包塊自赫氏三角區出現,壓迫腹股溝內環不能阻止包塊出現。
1.2.2.3 平臥時包塊可自行還納,赫氏三角區可觸機腹壁缺損。
1.2.3 鑒別診斷 睪丸鞘膜積液。
2 臨床表現
發現陰囊內腫塊,逐漸增大,呈球形或梨形,表面光滑,有彈性,交通性睪丸鞘膜積液則有夜間變小,站立或走動后逐漸增大的情況。輔助檢查,用燈光照射時透光試驗陽性。另外,精索鞘膜積液則于精索上方,牽拉精索可隨之上下移動。
3 手術方法
男性患者
3.1 取平臥位、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
3.2 麻醉成功后常規消毒取腹股溝區斜切口,分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充分顯露腹外斜肌腱膜,用小指摸到外環并纖維方向剪開,此時注意保護髂腹股溝神經和髂腹下神經。
3.3 提起腹外斜肌腱膜并向兩側頓性剝離,外側至腹股溝韌帶,內側達聯合肌腱和腹內斜肌。
3.4 提起精索并找到疝囊,充分剝離疝囊至高位后給予縫扎,此時要注意損傷精索血管和輸精管。
3.5 檢查高位疝囊結扎滿意后將疝囊組織反塞在內環口,接下來充分游離精索,將人工聚乙烯補片平鋪在索后面并做四周固定。
3.6 再逐層縫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組織、皮膚、常規包扎,結束手術。
3.7 回到病房后取平臥位,用500g袋裝鹽壓在手術部位4小時。
預后及療效判斷,在我院治療100例男性疝患者,有5例因再次超負荷用力復發外,其余均經一次性手術治療獲得痊愈。
4 結論
①該手術操作簡單易行,基層醫師均可在短期內學會并熟練進行手術。②手術復發率低,適宜在農村基層醫療衛生單位開展。③農村負重工作較多,特別是手術后再次負重的情況更適宜進行該類手術。所以,我們認為平鋪式人工補片疝修補手術是一項值得在廣大基層醫院推廣和使用的適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