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60例急性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患者臨床資料。結果:經治療4周后,治愈45例,顯效12例,無效3例。結論: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療效顯著。
關鍵詞:創傷性滑膜炎 膝關節 中西醫結合 60例 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88-01
急性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是由于膝關節受到打擊、碰撞、扭傷或手術創傷等引起的滑膜非感性炎癥反應[1]。以膝關節疼痛、腫脹、屈伸活動受限、關節腔內有積血為主要臨床表現。急性期如未及時有效治療,易形成頑固性、反復發作的慢性滑膜炎。為探討其臨床治療方法及療效,回顧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60例創傷性滑膜炎患者,取得滿意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60例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最小10歲,最大50歲,平均28歲;病程最短2d,最長1周;右膝36例左膝24例,均為單膝損傷。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皮溫正常或略高,屈伸活動受限,浮髕試驗陽性。
1.2 診斷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確定符合標準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膝關節活動受限,行走跛行,膝關節腫脹;關節穿刺液培養無細菌生長;X線片示骨質未見異常;所有病例風濕3項檢查均正常,血沉可略增高,并排除其它如抗鏈球菌溶血素“O”、類風濕因子(RA)陽性等關節疾病。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有明確的膝部外傷史;③X 線檢查未見膝關節骨折,脫位;MRI未見側副韌帶、交叉韌帶及半月板損傷。④病程在1周之內;⑤皮膚沒有破損及無接觸性皮炎等皮膚病病史;⑥能配合治療者。
2 治療方法
2.1 關節腔內穿刺抽液。嚴格按無菌技術操作,選擇髕骨內緣或外緣關節間隙做為穿刺點。穿刺部位常規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再使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帶12號針頭穿刺入患膝關節腔,抽吸關節腔內積液、積血。抽吸干凈后,針眼用無菌敷料固定。反復積液者,每周行穿刺抽液。
2.2 中藥外敷。藥物組成:側柏葉、黃柏、大黃、薄荷、澤蘭為主,另加乳香、沒藥、川芎、當歸、兒茶、木瓜、土鱉蟲、三七、細辛等,碎成粉末狀,混勻,用蜜糖煮熱調成糊狀。用法:按膝關節面積的大小,取適量藥物,均勻平攤在棉墊上,藥的厚度以3~ 5 mm為宜,將藥物敷于患膝后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每天換藥1 次,7日為1個療程。
2.3 中藥內服。藥物組成:赤芍藥、白芍藥、牛膝、丹參、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雞血藤、澤蘭各9g,川續斷、生地黃各12g,香附、陳皮、甘草各6g。氣滯血瘀加桂枝、紅花;肝腎不足者加當歸、杜仲;風寒濕重、經脈拘攣加桂枝、木瓜、羌活。水煎服,每日1劑,7日1個療程。
2.4 關節固定制動。用石膏托將膝關節固定于屈曲15。位2周,臥床休息,抬高患肢,禁止負重。在固定期間同時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還可直腿抬高患肢,在空中停留等功能練習。
3 療效判定標準[2]
治愈:膝關節疼痛消失,腫脹完全消退,浮骸試驗陰性,膝關節功能活動正常,膝部壓痛消失,酸脹無力感消失。顯效:膝關節關疼痛腫脹明顯減輕,浮骸試驗陰性,膝關節功能活動基本正常,關節酸脹無力感基本消除,但活動過度時膝關節仍有腫脹。有效:膝關節疼痛,腫脹減輕,浮骸試驗陽性,關節功能略有改善。無效:所有癥狀及體征無改善或加重。
4 結果
經治療4周后,治愈45例占75%,顯效12例占20%,有效3例占5%,無效0例。顯效率95%。
5 討論
5.1 病因病機。中醫認為急性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屬筋傷范疇。膝關節急性外傷,使得局部血不循經,溢于關節腔內,脈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則出現局部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癥狀。《血證論 》曰:“跌打未破皮者,其血壞損,傷其肌肉則腫痛……皆瘀血停滯故也”。故本病的主要病機為氣滯血瘀,瘀阻脈絡。現代醫學認為,急性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是膝關節外傷如打擊、碰撞、扭傷等引起。滑膜血管在創傷后擴張充血,產生大量滲出液、血漿和紅細胞、白細胞外滲。當滑液滲出與吸收速度失調時,導致關節腔積液為主要病理表現。若滑膜血管破裂,則大量血液滲出,關節內積液積血,可增加關節內壓力,更影響滑膜組織的正常代謝[3]。
5.2 膝關節腔穿刺抽液的作用。能夠迅速降低膝關節內張力,消除腫脹,緩解疼痛。且積血、積液可增加關節內壓力,阻礙淋巴、血液循環。由于關節內酸性代謝產物的堆積,可使堿性關節液變成酸性。如不及時清除積液或積血,則關節滑膜在長期慢性刺激和炎性反應下逐漸增厚、纖維化,并引起關節粘連,影響關節活動功能。
5.3 外敷中藥的作用。外敷方中側柏葉、黃柏涼血止血、清熱燥濕;大黃行氣化積;薄荷疏風熱、透疹;澤蘭活血破癖,通經利水;乳香、沒藥、川芍行氣止痛;當歸、兒茶活血生肌;木瓜、土鰲蟲通絡除濕,活利關節;三七止血活血,祛瘀消腫;姜黃、細辛溫經散寒利濕。諸藥合用,共奏活血行氣止痛、溫經散寒、化濕消腫之效。
5.4 內服中藥的作用。內服方中,赤芍藥、白芍藥、牛膝、丹參、川續斷、桃仁、紅花、香附、陳皮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桂枝、木瓜、羌活、澤蘭祛風除濕散寒,利水消腫;生地黃、杜仲補肝腎,壯筋骨;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祛瘀熱。上藥相伍,使氣血通暢,寒濕除,腫痛消,肝腎雙補,從而使癥狀減輕或消除。
5.5 關節制動的作用。在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的治療過程中,進行膝關節固定制動是一重要環節。膝關節在功能位固定,使得局部組織得到充分休息,有利于組織修復及瘀血、滲出液的吸收。固定期間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不僅有利于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及淋巴循環,達到盡快消除瘀血腫脹、減輕疼痛、恢復關節功能的作用,還能防止肌肉萎縮。膝關節在沒有足夠肌力保護下活動,極易引起再損傷和滑膜滲出,造成:損傷~滑膜滲出~休息~股四頭肌萎縮~再損傷的惡性循環。參考文獻
[1] 施杞.中醫骨傷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389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7
[3] 張希彬,張世明.中國骨傷科學[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1:584-704
[4] 金思東.中藥內服外用治療創傷性膝關節滑膜炎積液65例[J].河北中醫,2002,24(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