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采用替米沙坦在不同的給藥時間對患有非杓型高血壓的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94例患有非杓型高血壓的臨床確診患者病例資料,將其分為A、B兩組,平均每組47例。A組患者采用晨起服用替米沙坦的方法進行治療;B組患者采用睡前服用替米沙坦的方法進行治療。結果:B組患者在服藥后的血壓改善情況明顯優于A組患者;該組患者治療后病情的穩定性明顯強于A組患者。結論:采用睡前服用替米沙坦的方法對患有非杓型高血壓的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晨起服用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替米沙坦 不同服藥時間 非杓型高血壓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077-02
人類血壓的實際變化情況在一個晝夜之間會存在一定節律性差異,比較典型的可以表現為雙峰一谷的形式,在夜間患者的血壓水平通常是最低的[1]。為了對采用替米沙坦在不同的給藥時間對患有非杓型高血壓的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幫助臨床更好的了解非杓型高血壓的病情特征,使臨床對非杓型高血壓進行治療的思路和方法進一步拓寬,使患者的病情在治療后的能夠維持在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我們組織進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抽取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來我院就診的94例患有非杓型高血壓的臨床確診患者病例資料,將其分為兩組,分別采用晨起和睡前服用替米沙坦的方法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在治療后的血壓水平變化情況、復發情況、并發癥和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比較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這三年時間內,采用臨床研究過程中常用的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來我院就診的94例患有非杓型高血壓的臨床確診患者病例資料,將其分為兩組。A組患者中有26例男性患者和21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齡最大者72歲,年齡最小者35歲,平均年齡51.3歲;患者中高血壓病程最長者19年,病程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9.8年;B組患者中有22例男性患者和25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齡最大者74歲,年齡最小者38歲,平均年齡52.6歲;患者中病程最長者21年,病程最短者3年,平均病程10.3年。抽樣患者所有自然資料,統計學差異并不明顯,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進行比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經過相關的臨床檢查后確診。
1.2 方法。
將抽樣中的94例臨床確診患者病例資料,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分為A、B兩組,平均每組47例。A組患者采用晨起服用替米沙坦(口服,每次80mg,每天一次,堅持治療三個月[2])的方法進行治療;B組患者采用睡前服用替米沙坦(口服,每次80mg,每天一次,堅持治療三個月)的方法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在治療后的血壓水平變化情況、復發情況、并發癥和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比較研究。
1.3 數據處理。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當P<0.05時,我們認為數據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經過仔細研究后我們發現,B組患者在服藥后的血壓改善情況明顯優于A組患者,且統計學差異非常明顯(P<0.05);該組患者治療后病情的穩定性明顯強于A組患者,且統計學差異非常明顯(P<0.05)。
3 討論
相關動態血壓監測結果已經證實,在患有所有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患者中有20%左右的患者,血壓在24小時內的晝夜節律性現象已經明顯減弱或完全消失,臨床上將這一癥狀表現稱為非杓型高血壓[3]。
替米沙坦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非肽類ARB藥物,與其他一些在臨床廣泛上使用的ARB類藥物的化學結構完全不同,可以對血管緊張素AT1受體產生高選擇性的作用效果,對AT1受體的作用的實際強度與AT2進行比較要強出20000倍左右,對該物質的選擇性也明顯高于其他一些臨床上廣泛使用ARB類藥物[4];其半衰期可以達到48h左右,在單次給藥后其藥效的持續時間能夠保持24h以上,是目前臨床上所有的ARB類藥物中藥效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且相關臨床研究已經證實,患者對該藥物的耐受性與安慰劑基本相同,能夠保證做到平緩、持續、安全、有效的對患者進行降壓治療,對患者的多個器官具有非常明顯的保護作用,能夠使CHF患者的心臟功能得到顯著性改善,對代謝綜合征具有獨特的改善作用,同時在對患有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進行治療過程中的消除t1/2不會發生改變,對患者的血糖和血脂幾乎不會造成任何影響[5]。
總而言之,采用睡前服用替米沙坦的方法對患有非杓型高血壓的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晨起服用的治療效果,可以使患者的血壓在用藥后的更長時間內保持處于理想狀態,防止患者病情出現反復。
參考文獻
[1] 杜瑞雪,范利,張莉.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晝夜節律控制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老年醫學,2007,21(14):236-237
[2] 蔡玉宇,勞倚云,陳次濱,等.氯沙坦對高血壓病患者血漿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的影響[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08,16(12):118-119
[3] 邱原剛,姚雪艷,陶謙民,等.高血壓患者治療后血壓晝夜節律及影響因素的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7,25(18):710-711
[4] 陳潔霞,周江寧,劉榮玉.“杓型”與“非杓型”高血壓患者的靜息-活動核睡眠-覺醒晝夜節律[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8,13(13):467-468
[5] 張紅葉,李瑩,陶壽淇,等.血尿酸與四年后血壓變化及高血壓發病的關系[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雜志,2009,19(10):72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