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隔離癥是少見的先天性肺發育異常,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06~2009年經手術與病理證實的肺隔離癥9例,旨在提高對本疾病的認識。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本組9例,女4例,男5例,年齡1-49歲,平均26.6歲.癥狀出現的平均年齡20.6歲,平均病程43.3月,全部患者均反復咳嗽,咳痰,其中8例反復發熱,3例反復咳血.患者經抗炎對癥治療,癥狀可控制,但均反復發作。
1.2 方法。使用日本東芝公司Aquilion64排螺旋CT掃描進行掃描,經肘前靜脈以3.0-3.5ml/s速度注射1.5-2.0ml/kg對比劑碘普羅胺(370mgI/ml),延遲20-25s開始掃描,掃描層厚0.5mm,重建間隔0.3mm。所獲得容積數據傳至工作站Vitrea2.0進行血管成像的3D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積再現技術(Volume render-ing,VR)及最大密度投影技術(Maxmi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
2 結果
PS患者中,左下肺8例,右下肺1例,軸面圖像上表現為未明顯強化的密度均勻的實性腫塊5例,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銳利,可見條索狀陰影內有血管樣結構通向包塊內部,CT血管成像則證實為腫塊的供血動脈。囊性改變4例,其中3例表現為大片高密度滲出灶中多發空泡影,邊緣毛糙,局部與胸主動脈粘連,CT血管成像亦證實其供血動脈均來自胸主動脈;1例為單房囊,CT血管成像清晰顯示其供血動脈來自腹主動脈。其中2例有異常靜脈回流至奇靜脈系統。術前均診斷為PS。以上9例均經手術病理證實為肺隔離癥,術中未發生異常血管損傷。 3 討論
3.1 肺隔離癥的病理與臨床。肺隔離癥屬于支氣管肺前腸畸形范疇,指一部分肺發育不全,無呼吸功能,與其他相鄰的正常肺分離,其血液供應來自主動脈或其分支。肺隔離癥可分為兩型:肺葉內型及肺葉外型,據文獻記載肺葉內型占75%;肺葉外型占25%[1];在臨床上,本病多發生在青少年,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少數病人可無癥狀,約占30%。多數病人因隔離肺囊性變并發生感染,出現肺部感染的一系列癥狀,如發熱、咳嗽、咯痰等。因此,當臨床上出現下肺反復感染的病例,尤其年輕者,應想到本病的可能。
3.2 肺隔離癥的影像學診斷。目前肺隔離癥的術前診斷主要靠影像學檢查。而異常供血動脈的定性是診斷的關鍵。傳統的金標準為動脈造影術。近年隨MSCT的快速發展,胸部多排CT增強檢查不僅能顯示病變的形態特征及周圍病灶,而且工作站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對供血動脈及引流靜脈的顯示,多平面重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MIP)、容積重建(VR)等后處理技術對于完整和直接顯示隔離肺的解剖細節非常有幫助。后處理重建方法簡捷,多排CT的各向同性使重建出的冠狀面、矢狀面及任意斜面圖像幾乎無信息丟失,該技術對支氣管肺隔離癥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2,3]。容積再現重建VR可以多方位直觀準確地顯示隔離肺的血供,而且能追蹤其供血動脈的發源及其靜脈回流的全貌,且容易顯示異常供血動脈,大大提高診斷的正確性。聶永康[2]等認為,增強掃描三維重建已成為診斷肺隔離癥及術前評估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傳統的血管造影。
綜上所述,臨床懷疑PS的患者,首選檢查方法是行多層螺旋CT增強檢查以明確診斷。力求術前明確異常供血動脈位置,可在術中避免血管損傷。
參考文獻
[1] 李松年.現代全身CT診斷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 尉仲春,許存森,蔡學祥,等.葉內型肺隔離癥的雙層螺旋CT診斷.放射學實踐,2004,19(10):727-729
[3] 趙鋒,鞠曉英,郭含濤,等.肺隔離癥的影像學診斷(附16例報告).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1,17(3):246-247
[4] 聶永康,趙紹宏,蔡祖龍,等.螺旋CT三維重建在肺隔離癥診斷中的應用.中華放射學雜志,2003,3711:997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