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的病情發展至中晚期,就會出現一些并發癥,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發生食管胃底的靜脈曲張,從而并發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因為患者的門靜脈的壓力持續保持比較高的狀態,患者的胃底靜脈以及食管的下端發生靜脈曲張,而食管下端和胃底靜脈發生的靜脈曲張,會極容易因為發生潰瘍和創傷導致破裂出血。臨床治療時因為患者會伴有肝功能的損害,所以凝血機能已經出現障礙,就造成出血量比較多,并且不容易止血。本文通過對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期間收治的56例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采取有針對性的臨床治療,取得比較理想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期間收治的56例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16例;年齡最大的82歲,最小的53歲;均經本院確診為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均發生不同程度的嘔血或者黑便。
1.2 方法。
1.2.1 藥物治療。給患者補充維生素-K1和冰鹽水,以及去甲腎上腺素進行局部止血,同時輸血、補液,預防感染,防止患者出現肝昏迷,維持體內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并靜脈推注20U的垂體后葉素,以15U/小時速度持續進行靜脈滴注48個小時到72個小時[1],觀察患者血壓變化,并注意調節靜脈滴注速度,在藥物治療過程中對患者血壓和出血量以及脈搏等情況進行觀察。
1.2.2 內鏡治療。內鏡止血是一種微創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手段,使用硬化劑注射和組織粘合劑以及套扎的治療是臨床治療因為食管胃底的曲張靜脈破裂導致出血的有效方法。
1.2.3 手術治療。采用脾切除+賁門周圍高斷術,取患者左上腹直肌進行切口或者再左肋緣下進行斜切口,進腹之后先進行游離脾臟,先常規切除患者的脾臟,再由上向下靠胃壁的賁門部離斷所有的擴張血管,切斷結扎胃左右靜脈、胃冠狀靜脈、胃網膜的左右靜脈、胃短靜脈、胃后靜脈、左膈下靜脈,離斷胃近端以及食管下段的外周靜脈血管[2]。
1.3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3]。有效:指在48小時內沒有上消化道出血。無效:指在48小時仍然持續或者間斷性的出血,或者出血量出現增多。有效率:有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2 結果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藥物治療36例,內鏡治療5例,手術治療15例。經治療,有效54例,無效2例,有效率96.43%。
3 體會
3.1 使用藥物治療方法,因為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合并出現的食管以及胃底靜脈的出血問題,應該降低患者門靜脈的壓力,同時給予口服心得安,或者垂體后葉素和八肽加壓素以及生長抑素的靜脈滴注治療,以及止血劑,例如維生素K或者安絡血以及6-氨基乙酸和抗血纖溶芳酸。垂體后素可以使患者的內臟血管發生收縮,從而減少門靜脈的血流量,進而降低門靜脈以及側近支循環的壓力,從而控制患者的食管及胃底靜脈曲張發生破裂出血[4]。但是需要注意的藥物治療長期的療效不是十分理想,而作為前期的治療措施是值得肯定的,止血的效果比較迅速并且療效確切,安全可靠,副反應比較少。
3.2 使用內鏡治療方法,使用硬化劑注射優點為曲張靜脈的消失率高,并且復出率較低;而缺點為硬化劑的注射部位容易出血,需要反復的注射治療。而使用組織粘合劑治療止血的效果比較快,適合胃底的靜脈曲張出現破裂導致出血,缺點是有嚴重的異位栓塞傾向。使用套管的缺點是對于胃底靜脈曲張比較難處理。內鏡治療早期的止血效果比較好,并且可以預防早期再出血,特別對于使用藥物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但中長期的療效還是不理想。
3.3 手術治療目前是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和最有效的一種治療手段。對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應該補足血容量,糾正患者的休克情況,做好手術前準備,要注意的是進行手術要給今后有可能進行的肝移植留下一定空間,要盡量不做患者肝門部位的操作。所以,在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治療上,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5],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朱文忠,張玉強.垂體后葉素聯合酚妥拉明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19例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08,15(z2):29-30
[2] 唐羿,潘鳳蓮,劉星.肝硬化門靜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手術治療的體會[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1,20(1):112-112
[3] 孫萬軍.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8):63-64
[4] 任愛農,劉霞,任愛香.談肝硬化門靜脈高癥并上消化出血的治療現狀[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5):70-71
[5] 孫順吉,葛連剛,王秀春,等.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及上消化道出血治療方法的臨床選擇[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23):3492-3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