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臨床表現,它是指胃內容物反入食管,經口吐出的一種反射動作[1]。臨床表現為上腹部不適、頭暈、血壓降低等。一般來講,惡心和嘔吐經常伴隨出現,并且惡心是嘔吐的前驅癥狀,二者亦可獨立出現。嘔吐雖然是一種比較簡單且單一的表現,但是引起嘔吐的病因較多,判斷其病因有著一定的難度。為了減少臨床上誤診漏診情況的發生,現對我院消化內科自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56例出現惡心嘔吐癥狀的患者病因進行統計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消化內科共收治的110例患者,其中出現惡心嘔吐癥狀的住院患者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齡在18-79歲之間。所有患者均具備腸鏡、胃鏡、CT和B超等相關的診斷依據。
2 結果
56例患者中位于前10名的相關疾病為功能性消化不良8例、反流性食管炎10例、顱內病變6例、巨幼紅細胞性貧血7例、膽系結石3例、十二指腸潰瘍4例、胃癌6例、急性胃腸炎5例、急性腸炎4例、急性闌尾炎3例。
3 病因病機
嘔吐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病理生理反射過程,根據嘔吐的程度可以分為急性嘔吐和慢性嘔吐。多方面的因素均可引起惡心嘔吐,一般急性嘔吐較容易診斷,慢性嘔吐因常提示胃輕癱、妊娠、幽門梗阻、腸道運動障礙等,其病因判定難度較大。通常按照發病機制可分為中樞性嘔吐、反射性嘔吐、神經性嘔吐和前庭障礙性嘔吐[2]。其發病原因主要有:感染、疼痛、胃腸道梗阻、神經系統疾病、藥物理化因素及妊娠等。一些專科雜志對于惡心嘔吐的原因已有報道和討論,大多涉及個案報道、化療藥的副作用、術后、麻醉藥的副作用等[3-5]。本結果顯示,惡心嘔吐為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臨床常見疾病,可通過白細胞減少癥、腸系膜動脈缺血,結合病史、查體及相關檢查進行診斷。本組患者所涉及的惡心嘔吐疾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此外,急性胃腸炎、急性胰腺炎、膽系結石、泌尿系結石、急性闌尾炎、急性肝功能損害、腎功能不全、早孕以及前庭疾病等原因導致的惡心嘔吐也屬于臨床常見疾病,不難診斷。
4 治療方法
由于惡心嘔吐只是疾病的伴隨癥狀,因此,只有在明確導致嘔吐的病因之后,才能積極的進行必要的對癥治療,在未明確病因之前,絕對不可以盲目應用強鎮吐藥物,否則會延誤病情。
4.1 胃腸道疾病所致的嘔吐。嘔吐癥狀是由于胃腸道急性炎癥性病變所引起的,應積極選用抗生素并糾正電解質紊亂及補充維生素;由胃腸道痙攣導致的嘔吐癥狀,可應用抗膽堿能藥物,如東菪莨堿等;由胃腸動力障礙引起的惡心嘔吐,則可應用促胃腸動力劑,如莫沙必利等。
4.2 藥物所致的嘔吐。目前,臨床上經常采取聯合化療或者放療對一些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的惡性疾病進行治療,或者是采用抗癌藥物對某些惡性腫瘤行介入治療,可引起較嚴重的胃腸道不良反應,為了預防或減輕惡心嘔吐這種胃腸道不良反應最突出的表現癥狀,醫師常用鎮吐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應用強鎮吐藥物時,應嚴格控制藥物的劑量以及間隔時間,因服藥后會產生心血管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或胃腸道的不良反應。臨床上有許多種藥物具備引起惡心嘔吐的不良反應,一般不需要應用鎮吐類藥物,只需立即停用引起嘔吐的藥物嘔吐癥狀就會減輕直至消失。
4.3 神經、精神因素所致的嘔吐。對于神經、精神因素所致的嘔吐應先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然后,再配合鎮靜藥與胃腸促動力劑等常用藥物對其進行治療,嚴重的患者可采用抗抑郁藥物進行治療,禁忌應用強鎮吐藥。
4.4 胰腺、膽道及肝臟疾病所致嘔吐。惡心嘔吐癥狀常會在急性胰腺炎疾病中出現,該癥狀只有隨著采用胃腸減壓,減少胰液與胰酶的分泌等措施后才會逐步緩解或消失;它也是膽道梗阻經常伴隨的癥狀,嘔吐癥狀會隨著膽道梗阻或炎癥消除之后停止;惡心嘔吐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癥狀,該癥狀可伴隨有效的護肝治療和適當的休息后逐漸消失。
5 結論
對惡心嘔吐有關疾病,應做到詳詢病史、仔細診查、結合診斷學有關知識及相關檢查對疾病進行診斷。目前,大部分臨床醫師缺乏臨床綜合分析能力,只注重內鏡影像以及實驗室檢查,而惡心嘔吐一般為疾病的伴隨癥狀,不具特異性,因此,此類疾病的臨床診斷較困難。
參考文獻
[1] 董素寒.對我院消化內科220例患者嘔吐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1,36:70
[2] 朱浪潮,姜西玲,王雪玲.消化內科住院患者128例惡心嘔吐的病因分析[J].華西醫學,2010,25(1):119
[3] 曾艷,吳碩東.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惡心嘔吐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07,(2):222
[4] 劉偉,趙民.術后惡心嘔吐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7,(1):42
[5] 秦新裕,劉鳳林.術后胃癱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消化雜志,2005,(7):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