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下頜關節紊亂病(TMD)是口腔頜面外科的常見疾病,多發于女性青壯年,以20~40歲患病率最高,發病率在20%~50%之間。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關節彈響、疼痛、張口受限、進食和語言等頜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1 病因
顳頜關節又稱顳下頜關節,是由顳骨的下頜關節凹、下頜骨的髁狀突和關節纖維軟骨盤及關節囊韌帶、咀嚼肌組成病因與錯牙、缺牙、過度磨損以及長期單側咀嚼有關;或者咀嚼食物用力過猛,張口過度時間過長(如治療牙齒,打哈欠及教師或歌唱家)及外力創擊等引起關節盤后附著韌帶松弛和關節囊內微小血管的出血和滲出。導致出現關節盤的移位、滑膜炎和關節積液的增多,進一步關節腔內黏連帶形成、關節盤表面粗糙和變形,或由傳染性疾病,關節附近化膿病灶的擴散,或由骨、軟骨等疾患。
2 臨床資料
2.1 臨床表現。主要表現有局部酸脹或疼痛、彈響和運動障礙。多以顳頜關節局部慢性疼痛為主,局部即出現牽掣性劇痛和彈響。在閉口或一不小心咀嚼到硬性食品同樣也會出現一過性劇痛和彈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開始僅表現為一側,日久則可影響對側。疼痛部位可在關節區或關節周圍,并可伴有輕重不等的壓痛。關節酸脹或疼痛尤以咀嚼及張口時明顯。彈響在張口活動時出現。響聲可發生在下頜運動的不同階段,可為清脆的單響聲或碎裂的連響聲。常見的運動阻礙為張口受限,但也可出現張口過大或張口時下頜偏斜。此外,還可伴有顳部疼痛、頭暈、耳鳴等癥狀。
2.2 一般資料。本組32例均為門診病人,其中男性11例,女性21例;其中伴顳頜關節移位者5例,翼外肌痙攣,咀嚼肌痙攣,肌筋膜痛15例,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10例,雙側患病者2例;年齡24~45歲,平均34歲。病程最長兩年零三個月,最短兩周。患者多位張口困難,顳頜關節部彈響伴壓痛,局部酸脹或疼痛、彈響和運動障礙。疼痛部位可在關節區或關節周圍;并可伴有輕重不等的壓痛。
2.3 治療方法。
2.3.1 病人坐位。點按翳風、上關、下關、頰車,每穴約1分鐘。醫者手扶住頭部,另一手拇指置于髁狀突側顴骨弓下的凹陷部,反復按揉2分鐘。醫者也可以一手扶住頭部,另一手用魚際置于患側關節周圍,反復摩動2分鐘。
2.3.2 病人側臥位,患側在上,醫者采用點揉、彈撥、指推手法松解顳頜關節周圍肌肉及軟組織,調整局部生理功能。
2.3.3 整復顳頜關節半脫位或錯縫:病人坐位,醫者立于患側,患者頭向健側偏歪45°。術者以左手掌心部托住頦下部,右手拇指放于半脫位的髁狀突的前緣,其余四指放于頸后部。以上治療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2.3.4 患者取仰臥位,頭偏于一側,使患側在上,醫生坐于其右側。為防止局部皮膚損傷,局部可外鋪治療巾,先在顳頜關節周圍用魚際肌揉法,以松解顳肌和面頰部軟組織3~5分鐘。繼以上體位,以指揉法施于角孫、耳門、下關、頰車等穴,特別是指揉耳門、下關穴時,囑患者作主動張口、閉口運動,動作要緩慢幅度要小,使指揉的功力深透到深層組織,約10分鐘。
3 效果觀察
3.1 療效判斷標準。臨床痊愈:癥狀與體征消失,功能恢復正常,隨訪3月無復發。自然開口度達4cm,顳頜關節活動正常,無彈響,無壓痛,無咀嚼痛。顯效: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自然開口度達4cm,顳頜關節活動正常,無彈響,無壓痛,咀嚼時間久或咬硬物后有疼痛或酸脹不適,過度疲勞后僅殘留患側輕度脹痛。好轉:主要癥狀與體征好轉,較長時間咀嚼硬物后加重,自然開口度達3cm,顳頜關節活動范圍及疼痛有所改善。
3.2 治療結果。經上述方法治療,療程最長2個半月,最短5天。其中臨床治愈的27例(84.3%),效果顯著的6例(18.75%),明顯好轉的3例(9.37%),經過臨床治療無效的2例(6.25%),總有效率為93.75%。2例無效患者一是其病程較長(約2年),雙側顳頜關節同時發病,其關節軟骨面和骨質已破壞。一是顳頜關節的先天性畸形,關節在運動時發生不協調狀態,關節盤移位、穿孔、關節盤諸附著的改變以及軟骨面的變化,顳頷關節畸形存在頑固性。
3.3 典型病例。患者王某,女,28歲,教師,2010年初診。患者于1年前一次咀嚼硬物過猛引起左側顳頜關節酸痛,當時為太在意,未經治療,癥狀逐漸加重,出現顳頜關節彈響、酸脹痛,張口受限等癥狀。一月前又加受風寒,癥狀明顯加重,顳頜關節彈響、疼痛明顯,顳頜關節腫脹,咀嚼困難,張口較疼,下頜右偏。X線攝片提示左顳頜關節半脫位,但骨質未見異常。被診斷為:左側顳頜關節紊亂。按本文方法所敘的中醫推拿法來調節升頜肌功能,同時糾正半脫位,治療10次是癥狀和體征已經基本消失,又連續治療5次后,功能恢復正常,X線示半脫位已消失。半年后追蹤隨訪發現癥狀無復發。
3.4 注意事項。患者應避免咀嚼硬、韌性食物,并且要注意局部保暖,尤其在冬天外出要戴好口罩,防止感染風寒。同時咀嚼時要左右兩側交替,不要偏重于一側,一面加重一邊負擔使得舊傷復發。患者在經穴按摩治療期間,可以對患部可熱敷,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促進組織生長及修復功能,從而盡可能有效的治療顳下關節紊亂。
4 討論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臨床上分為關節源性和肌源性兩類。關節源性是骨關節的退行性改變,包括骨膜炎性和關節面軟骨病變、關節盤穿孔等。肌源性是由咀嚼肌紊亂所致,包括肌肉痙攣、肌炎、肌筋膜痛等,為關節外疾病。門診就診的TMD患者大多數處于功能紊亂階段,部分病史較長的患者可出現關節結構紊亂。
許多資料表明,采用中醫推拿的方法對于TMD患者療效較明顯。應用中醫推拿治療TMD,能有效解除翼外肌或咀嚼肌群的痙攣或亢進,消除關節囊炎及滑膜炎,改善關節功能,緩解疼痛,減輕黏連,改善張口受限,療效較確切。而且整個過程安全健康能夠達到較為理想的治療目的。
參考文獻
[1] 馬緒臣.顳下頜關節病的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11
[2] 紀樹榮.康復療法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