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摘除手術是指眼球的功能已完全喪失或即將全部喪失,為解除眼劇痛或威脅健眼及生命、以及改善外觀等需要而進行的一種手術。眼球摘除是眼外傷和眼科疾病中最不幸的結局,它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和外觀。而且又因受傷者的家庭、社會對位、文化修養及心理自控能力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反應也不同,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做好這類病人的心理分析和心理護理,對提高醫護的社會效應都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1 一般資料
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共收治了29例進行眼球摘除術的中青年患者。男性21例,女性8例,年齡19-48歲之間。其中外傷后眼球萎縮而摘除眼球的19例,嚴重眼球破裂傷的4例,眼內炎的3例,青光眼絕對期的2例,還有1例是惡性腫瘤病人。
2 心理特點分析
這類病人遇到喪失健康,喪失正常器官的功能,尤其是喪失較好的容貌時,都會引起心理激烈的動蕩和失衡,經歷著不同形式的心理危機,其精神、心靈的創傷遠遠超過肉體的損傷。這類病人多見青年人他們自我封閉,拒絕見親人、同學,有此類心理狀態的受傷者心情都比較脆弱悲觀,當喪失正常的器官后,覺得今后將換個面孔對待周圍的一切,憂心自己其丑無比,所以就拒絕任何交往,情緒非常沮喪,難以解脫,此類病人情緒不穩定,無端發脾氣,有時甚至哭鬧,拒絕治療,拒絕護理。這類病人的特點是對自己今后的人生徹底失望。不良的情緒隨時都能宣泄出來,因此做好他們的心理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3 術前心理護理
3.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眼球摘除尤以青、中年男性居多,他們是社會和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手術將影響他們的工作、生活和家庭,使他們在社會和家庭中的角色發生轉變。他們是即承受傷痛的折磨,又承受心理的打擊,使他們處于既想手術又怕手術的痛苦和矛盾之中。而我們在護理這種患者時應注意言語要親切,態度要熱情。及時開導患者,告訴他們手術是為了保持另一眼球的健康而不得不采取的保護措施。術后在適當的時候安裝義眼,既美觀又靈活,使患者看到希望,克服悲觀。采用解釋、安慰、鼓勵暗示的方法,以愛心協助病人承受傷殘事實,增強患者重新生活的信心。
3.2 情感支持。以和藹的態度與患者交談,靈活運用溝通技巧,引導其說出自己的焦慮和恐懼等心理感受,并給予安慰和采取有效的應對行為。告知患者負性情緒會加快病情的發展,情緒會加快病情的發展,情緒低落會使疾病的耐受力下降,應以良好的情緒應對。并注意周圍環境對情緒的影響,如保持病室內整潔衛生、安靜舒適、擺放鮮花等,指導家屬給予關懷和體貼,使患者放松心情,減輕焦慮恐懼、抑郁心理。
3.3 健康教育。采用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當患者對手術過程及手術后情況提出疑問時,我們應客觀、科學地給予積極解答。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解釋本病的發展,目前的治療、護理、預后及注意事項,使對疾病有個整體認識,增強康復信心。讓患者對手術過程、術后治療和護理措施的及時性、安全性、有效性有一比較全面的了解。同時可以讓已安裝義眼的患者現身說教,讓患者真正放下思想包袱。
4 術后心理護理
4.1 自我形象不滿意的自卑心理。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旦摘除,患者就進入殘疾人的行列,心理反映表現為悲傷、痛苦與失望,情緒低落,食欲不振,對生活失去希望和信心,甚至有輕生念頭。部分患者術后自覺面容丑陋,無法見人,不愿與人交往,生理上的缺陷造成依賴性加強,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多疑、易怒。
4.2 環境對患者的心理影響也很大。患者術后回病房,病室內保持安靜、清潔、整齊、溫度適宜,讓患者感到溫馨寧靜、舒適,使患者情緒平穩。
4.3 幫助患者及時緩解疼痛。疼痛是術后患者主要的生理反應,也是患者心理上的主觀體驗,使患者精神緊張,焦慮不安。因要高度重視患者的疼痛不適,及時對癥處理,并提供一些放松療法,如聽音樂,讀報紙等,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減輕術后不適。
4.4 憂慮。擔心術后佩戴義眼會給身體帶來痛苦和不適,擔心不能適應往后的生活和工作,怕配偶的嫌棄和別人的輕視。青年患者怕影響以后的升學、就業、戀愛、婚姻等。對患者我們要進行減壓,鼓勵其講出自己的感受,對于內向的患者我們要主動與其交流,以取得患者的信賴,啟發患者把自己的不愉快講出來,從而得以宣泄,以減輕內心的壓力。我們要爭取成為他們最好的聽眾,幫助患者調整好情緒,維持患者的自尊,讓患者體會到相互信任所帶來的愉快情緒。
5 討論
眼外傷致眼球摘除是眼外傷中最不幸的結局,由于患者受到外傷的打擊,需行眼球摘除噩耗的刺激,又考慮到眼球摘除將影響生活和工作,造成生理殘疾,功能的喪失及面部毀容使傷者內心難以接受,尤其是年輕人?;颊弋a生負性情感的因素并不是單一的,有時會多項出現,其主要來自對疾病的恐懼和自我形象的改變?;颊咄憩F出復雜負性心理,也會對護士采取的護理措施給予排斥,對手術產生一系列的不利影響,因此,護理人員不但要掌握嫻熟的護理技術,還應掌握更多的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邊緣學科知識。護士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通過設計的語言和行為,影響或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促進其疾病的康復,目的是滿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減輕不良情緒反應,提高患者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