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1]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頑固性疾病,多因外感風寒濕熱之邪,瘀血阻滯、痰濁等所致的經氣逆上、或氣虛清陽不升、肝陽上擾清空、血虛精虧腦髓失榮等引起。西醫治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控制臨床癥狀,但副作用較多。中醫藥采用辨證施治治療頭痛具有一定的優勢,是目前治療頭痛的最佳方法。我院使用本人自擬的鎮痛醒腦丸對頑固性頭痛進行治療,療效顯著。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1月間收治的頑固性頭痛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129例,年齡29歲至64歲,平均年齡(46.4±17.2)歲。病程3個月至18年不等。
1.2 治療方法。根據中醫辨證的結果,給予活血通絡、熄風豁痰、佐以柔肝的藥物進行治療。選用全蝎18克、蜈蚣12條(去頭足)、僵蠶36克、天麻45克、制南星45克(先煎)、川芎90克、當歸36克、延胡45克、丹參45克、葛根90克、白芍45克、熟地60克、甘草10克。將上述藥物研為細末,水泛為丸,每包6克。口服一日3次,每次1包。一個月為一個療程。
1.3 疼痛強度分級[2]。根據疼痛的強弱程度以及對正常活動的影響程度將頭痛分為:Ⅰ級:不痛,不影響活動;Ⅱ級:輕度疼痛,但不影響活動;Ⅲ級:中度痛,但可以堅持進行活動;Ⅳ級:重度疼痛,無法參加活動。
1.4 療效判定。痊愈:頭痛癥狀消失。有效:頭痛癥狀得到明顯緩解,疼痛強度降低2級,疼痛發作次數或發作持續時間明顯減少。無效:頭痛癥狀未見緩解,疼痛強度降低不足1級或有所增大。痊愈病例數加有效病例數計算總有效率。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經藥物治療一個療程后125例患者痊愈,其余患者再繼續服藥治療一個療程。經過兩個療程的治療,痊愈152例、有效4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7%。
2.2 愈后隨訪。152例痊愈病例于治愈停藥后,經6個月的隨訪觀察未見復發。
3 討論
頭痛是一種常見的臨床表現。其中病程較長,久治不愈的頭痛為頑固性頭痛。半數以上的神經科患者的就診原因就是頭痛。李穎,馮智英等[3]就頭痛的發病原因及危害做了詳細的分析。經研究及以往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明頭痛患者中女性患者往往多于男性患者,因激素水平存在差異造成女性患者往往比男性患者更容易發生頭痛。根據頭痛的發病原因可將頭痛分為原發性頭痛和繼發性頭痛。眾多頭痛患者中以原發性頭痛患者居多,其中超過90%的患者為偏頭痛,原發性偏頭痛多發于20歲至59歲的青年及中青年人群。偏頭痛一般疼痛程度較為嚴重,伴隨癥狀較多,對日常學習和工作造成影響。繼發性頭痛因其病因較為復雜,存在潛在的危險,在臨床上得到更加廣泛的關注。酒精過量、藥物濫用、感染和外傷是導致的繼發性頭痛最主要的原因。繼發性頭痛患者的平均年齡與原發性頭痛相比明顯偏大,考慮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大,引發頭痛的各種器質性病變因素隨之增多所致。
中醫認為[4]:“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脈皆循行頭面,厥陰經亦上會于巔頂。”“頭為清陽之府,髓海所在,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上注于頭。”“外感風寒濕熱之邪上擾,蒙蔽清竅而頭痛。”“內傷諸疾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致氣滯,血瘀,痰凝、寒濕痹阻于經脈,不通則痛,發為頭痛。”“氣血虛弱,腦失所養,發為頭痛。”可見由于外邪六淫入侵,正氣受損,皆可引發頭痛。頑固性頭痛,皆可因內傷外感為始發之因,久痛入絡,血瘀濕聚為痰,氣機升降失調,肝失條達,氣郁生風,瘀與風痰互結為患,致脈絡失養,常因勞倦,情志不暢,氣候變化,陰陽氣血失調等等因素為誘發之因,乃至頭痛時作時止,纏綿難愈。正如王肯唐《證治準繩·頭痛》說:“醫書多分頭痛、頭風為二門,然一病也,……深而遠者為頭風,其痛作止無常,愈后遇觸復發也。”因而治療上應以“通”為主,佐以扶正,法擬活血通絡、熄風豁痰、佐以柔肝,方可達到藥宏力專、相互為用、攻補兼施、標本兼治的治療效果。
我院使用本人研制的鎮痛醒腦丸治療頑固性頭痛,已有10多年的歷史,由本院制劑室生產。主要用以治療血管性頭痛、緊張性頭痛、偏頭痛、腦外傷性頭痛等,病程數月至20多年不等,均獲得較好的療效。本次研究表明鎮痛醒腦丸治療頑固性頭痛收效滿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嚴中文.頭痛的辨證論治[J].醫學信息,2009,22(2):41-42
[2] 劉英鷹,劉煒.治療頑固性頭痛兼顧引經搜風通絡[J].中國醫藥導報,2009,6(7):80-81
[3] 李穎,馮智英,季偉華,鄒靜,李焰生.2189例門診頭痛患者的病因分析[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09,6(1):3-8
[4] 張志明.頭痛效方治療頑固性頭痛60例[J].陜西中醫,2008,29(7):83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