闌尾炎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鶎俞t院尤其多見,其多見以“腹痛、發熱、惡心、嘔吐”為主要病癥。腹痛多為轉移性右下腹痛,查體多為右下腹麥氏點壓痛明顯,結腸充氣試驗陽性,閉孔內肌試驗陽性,腰大肌試驗陽性,加之有輔助檢查(B超)在基層醫院的普及,診斷多較容易。闌尾切除術也是多數醫師都能熟練掌握的小手術,但其手術切口感染卻是最常見的并發癥。其中不乏因此引發醫療糾紛甚至惡性事件,所以預防闌尾切除術后手術切口感染成為醫療工作的重點。我院于2011年一年中共行96例闌尾切除術,無一例發生切口感染?,F將我院在預防手術后切口感染中采取措施的體會與大家共同交流。
力爭做到圍手術期(術前30分—2小時)內靜點抗生素,最好術前30分鐘給藥。研究顯示過去因抗生素在圍手術期使用均在術后使用。很少有人術前使用,因此沒有達到滿意的效果,從而得出圍手術期抗生素使用與不使用沒有區別,有的甚至有害無益。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抗生素在圍手術期的先期使用能夠降低術后感染的發生率,可有效防止術后感染,但要注意其正確的使用方法。借應用抗生素以增強臨床“安全感“是不可取的。反將導致醫院感染的中耐藥菌的滋生和患者體內菌群失調(二重感染)。有研究表明,術后3小時內使用抗生素幾乎沒有預防感染的效果,必須在細菌污染之前讓組織建立起有效的抗生素濃度,使隨后而至的細菌難以生存和繁衍,起到預防感染的效果。相反,在細菌污染之后,細菌濃度很快繁衍(細菌倍增時間為8分鐘)加上創傷影響正常的預防機制??股剡M入創面困難,達不到控制和殺滅細菌的目的,因而預防感染難以奏效,所以在圍手術期抗生素的預防性使用上強調提前使用。
做到手術前的備皮及清潔術野皮膚。96例患者中均做到了術前半小時備皮,并予以徹底清潔術野皮膚,包括肚臍及會陰部,最后用溫水擦拭術野皮膚。
仔細消毒術區。麻醉平穩后患者取仰臥位,以3%聚維酮碘溶液消毒術區皮膚3遍,待消毒液晾干后鋪單。
手術操作時做到逐層切開,勿用電刀過度燒灼脂肪,以防止液化,做到術野層次分明,進腹后將切開的腹膜邊緣提出切口向外翻轉鉗夾于保護巾上,使無菌的腹腔外側面包裹切口的各層組織,但應注意保護中的固定邊緣要緊貼皮下,避免過深造成有菌滲液沿保護巾滲透至皮下組織造成污染,充分利用腹膜的無透過作用遮擋切口,以減少切口各層的的污染機會。此種腹膜邊緣外翻保護切口邊緣各層的方法,具有操作簡便,減少損傷,減少切口各層污染效果顯著,并且有利于手術術野顯露的特點,特別是對皮下脂肪較為松弛的患者尤為適用,其次術中盡量不用手接觸闌尾,用器械操作,減少闌尾與周圍的接觸,防止污染擴散。
術中如發現闌尾化膿,腹腔內有膿液,可即刻采取標本送細菌培養+藥敏試驗及早確定病原學診斷,確定抗菌藥物的敏感度。近代外科感染的病原菌日趨復雜,抗菌藥物品種繁多,理想的方法是及時收集有關的體液、分泌物進行微生物學檢查和藥敏試驗以幫助選擇或調整藥物的品種。另外抗菌素要足量使用,避免頻繁更換,并應遵循階梯性用藥原則,避免盲目使用新型高效的抗生素。
術中若發現腹腔感染嚴重。在行闌尾切除后,可使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并分別于右側結腸旁溝及直腸膀胱凹陷(女性于直腸子宮凹陷)留置1根潘氏引流管。術后根據引流情況于術后36—48小時酌情拔管。對于極個別闌尾壞疽,腹腔感染特別嚴重的患者,可采取間斷縫合腹膜的辦法來預防切口感染,腹膜由覆于表面的單層扁平間皮和其深面的薄層疏松結締組織構成,間皮細胞胞質內有吞飲小泡,說明腹膜有吸收功能。利用腹膜強大的吸收功能,將由皮下及肌層的滲出液流入腹腔,由腹膜來吸收。
切口感染主要發生在皮下及肌層,在縫合時要做到逐層縫合、逐層沖洗,沖洗液可為生理鹽水及0.25%聚維酮碘溶液??p合時確認肌層無細小出血點,縫合不留死腔,確保術后切口內不因發生滲血、積液而感染。
重視縫皮前后創緣周圍的消毒:手術操作至縫皮時,雖經消毒的術野難免有隱藏于皮脂腺,表皮的細菌顯露于皮膚表面,縫合針、線可將其帶入皮下組織內造成感染,因此縫皮前的切口周圍皮膚消毒不可忽視。縫皮后用無菌酒精敷料外敷,則可使切口在術后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處于消毒狀態下,使局部潛在的細菌及外界通過敷料透入的細菌得以消除,減少了切口感染機會。
總之,外科同仁們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視闌尾切除術,有高度的責任心,反對搶時間,貪小切口和不重視手術操作,不能因手術小而忽視無菌操作,最大限度地降低闌尾切除術后的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