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脈內瘺是維持血液透析患者最重要的血液通路,而內瘺穿刺帶來的創傷性疼痛一直困擾著患者,如何運用最佳的內瘺穿刺法,減輕患者的痛苦,是我們一直探討的問題。本科采用快速的穿刺方法,既可減輕穿刺帶來的疼痛,又可保持高穿刺成功率,患者樂于接受。
1 快速內瘺穿刺法的操作要領
①緊:繃緊皮膚。②快:動作敏捷,一步穿刺到位。③狠:力度適當、進針果斷。
2 內瘺穿刺前的準備
2.1 護理人員的心理準備。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集中精力,在穿刺中認真細心地做好每一個步驟,沉著、冷靜地發揮最佳的技術水平。
2.2 護士自身技術水平。對于透析患者來說,動靜脈內瘺是患者的生命線,護士穿刺的成功率直接影響患者的未來透析生涯,也是造成護患矛盾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護士新入科,內瘺穿刺技術不熟練不宜急于使用快速穿刺法,原則寧慢勿快,持針要穩,重點要保證穿刺的成功率。而穿刺技術嫻熟,經驗豐富的護士評估了患者動靜脈內瘺的情況后,對進針點、角度、深淺度、血管走向及管壁厚度等,都已了然于心,使用快速穿刺法能達到高效的穿刺成功率,并達到微痛甚至無痛的穿刺效果。
3 動靜脈內瘺穿刺
3.1 血管選擇。選擇相對較直而又富有彈性的血管段穿刺,避開關節和靜脈瓣,太小的血管不宜穿刺。
3.2 穿刺點選擇。動脈穿刺點應離開吻合口5cm~7cm,并且要求該段血管有較強的震顫感,靜脈穿刺點離開動脈穿刺點一般8cm以上,最好勿與動脈穿刺在同一血管上,可以開辟瘺側肢體上的周圍小靜脈做透析回血用,同時增加動脈端的穿刺范圍;穿刺部位要輪流更換,穿刺點距上次進針點1cm左右,一般采用繩梯法或紐扣法進行穿刺,忌定點穿刺。
3.3 進針方法。穿刺前先用食指指腹仔細探明血管走向、深淺及管壁厚度,消毒皮膚,消毒液干后再穿刺,避免因消毒液太濕隨針尖一同進入皮膚,有刺激感加重疼痛。扎上止血帶,止血帶松緊根據內瘺壓力而定;左手拇指壓住內瘺血管側,并向后繃皮膚,使其固定,皮膚松馳者,同時用左手食指和右手中指分別繃緊血管兩側皮膚,使血管不易滾動。穿刺時采用快速穿刺法,進針速度要快、果斷,瞬間一步穿刺到位;動作要輕穩,力度掌握要適當,若力度過小,即不能完成一刺到位;若力度過大過猛,容易穿透血管,導致穿刺失敗。進針長度及角度根據血管深淺而定。 3.4 固定方法。動靜脈內瘺穿刺后先用一條寬膠布固定針柄,以防針頭滑脫,如針柄與皮膚之間存在空隙,可在針柄下墊一些棉絮,再用另一條寬膠布將穿刺針針管作“v”型固定,防針頭擺動,注意兩條膠布要平衡,這樣既起固定作用又美觀,用無菌創可貼覆蓋穿刺點并固定。透析過程遇血流不足時,先停血泵,用手指觸摸是否有針尖斜面貼于血管壁,如有應將斜面轉向下或向側面,更換膠布重新固定,不合作者穿刺時手臂要加以約束。
4 體會
動靜脈內瘺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但每周2~3次的血液透析,必然需要頻繁的血管穿刺,穿刺引起的疼痛在所難免,而要減輕疼痛,應在穿刺手法上有所改進。常規內瘺穿刺時,一般針頭斜面進入血管后要再平行進針少許。本文中采用快速穿刺法引起疼痛反應小的操作要領在于穿刺速度快,穿刺一步到位,針頭進入血管后不再平行進針,縮短了機械性潛行過程,對皮膚及血管損傷減輕,致痛物質釋放減少,所以局部疼痛反應小。其次,由于穿刺速度快,直接從血管上方穿刺可避免血管滑動,從而穿刺成功率亦很高。總之,經臨床觀察,使用內瘺快速穿刺法,既可保持高穿刺成功率,又能達到微痛乃至無痛的效果,患者樂于接受。
參考文獻
[1] 賈秀華.不同靜脈穿刺進針法對血管組織損傷的對比研究.護理研究,2006,20(5):1151
[2] 張巖郅,高瑩,王美鳳.新式動靜脈內瘺穿刺技術對疼痛的影響[J].當代護士,20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