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盤常見于經產婦,尤其是多產婦,是妊娠晚期出血主要原因之一,為妊娠期的嚴重并發癥,由于近年剖宮產率的升高,多孕多產,多次流產等引起子宮內膜受損的因素,使前置胎盤的發生率不斷增高。現對我院收治的58例前置胎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提高對此病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前置胎盤患者58例臨床資料(單胎52例,雙胎6例)。孕婦年齡19~42歲,平均26.3歲。孕齡28~41周,至分娩時孕<36周44例(75.9%),≥36周14例(24.1%)。經產婦40例(69%),初產婦18例(31%),其中30例為第2胎,9例為第3胎,1例為第4胎。既往有人工流產史17(29.3%),剖宮產史6例(10.3%)。依據第6版《婦產科學》前置胎盤分類標準:本組完全性27例(46.6%),部分性12例(20.7%),邊緣性19例(32.7%)。
1.2 臨床表現及診斷。本組病例中孕期反復無痛性陰道出血者44例(75.9%),初次出血28~41周,平均(31±2.5)周,產前出血量多少不等,因產前出血多發生于入院前,患者無法清楚表述出血量,故未準確統計。產前失血性休克4例。先露頭高浮者26例(44.8%),異常胎位7例(10.3%),其中臀位3例,橫位2例。本組病例均行B超檢查,B超確診53例(91.4%),5例產前均未診斷,于剖宮產時發現。
1.3 處理及結果。主要根據孕周,前置胎盤類型,是否臨產、產次、胎位、胎兒是否存活、陰道出血量以及有無休克等綜合分析,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本組病例中,孕周<36周者,給予地塞米松10mg靜脈推注,1次/d,1~3d。16例經陰道分娩(包括順產、側切、胎兒頭皮牽引),占27.6%,均為邊緣性前置胎盤,陰道出血不多,胎位正常,估計短時間內能結束分娩者。剖宮產42例(72.4%),其中急診剖宮產26例,為陰道多量出血,期待療法不能再進行而急診行剖宮產者;擇期剖宮產16例,為孕齡達34周以上,期待療法不再進行,而擇期剖宮產者。結果無孕產婦死亡,圍產兒死亡2例(3.4%),分別為胎死宮內1例;胎盤植入1例(行次全子宮切切除術)。發生產后出血(24h內>500ml)18例(31%),其中出血量500~1000ml者13例(72.2%),1000~2000ml者4例(22.2%),2000ml以上者1例(5.6%)。
2 討論
前置胎盤是指孕28周后胎盤附著于子宮下段,甚至胎盤邊緣達到或覆蓋內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的狀態。目前多認為宮體部子宮內膜病變與前置的形成有密切關系,反復多次人工流產使宮體部子宮內膜炎癥及疤痕形成,局部血供不良,底蛻膜發育不健全,當受精卵植入時血液供應不足,為得到足夠的營養,胎盤面積擴大向下延伸至子宮下段甚至宮頸內口,形成前置胎盤。本組資料也證明了有人工流產史、剖宮產史及多胎的經產婦前置胎盤的發生率明顯大于初產婦,說明多次妊娠是前置胎盤的高危因素。故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降低人流、刮宮等子宮內膜損傷,預防感染,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才能降低前置胎盤的發生率。前置胎盤起病急,進展快,分娩時易發生產后出血,嚴重時危及母兒生命,因此盡早識別及正確處理至關系重要。剖宮產術中發現子宮內口全部為胎盤組織所覆蓋,是診斷完全前置胎盤最確切的依據。對前置胎盤的處理,目前多傾向采用及時終止妊娠的方式,包括剖宮產和陰道分娩兩種,但在選擇終止妊娠方式時應結合孕周、產次、出血量多少,有無休克、胎方位、胎盤前置類型,宮口開大程度、胎兒存活能力等情況。由于剖宮產可迅速結束分娩,達到止血目的,并能及時發現植入胎盤,及時處理。是目前處理完全性和部分性前置胎盤的主要方法,邊緣性前置胎盤臨產后出血增多而短時間內不能結束分娩者,或并有胎位不正,胎兒窘迫等異常情況均應選擇剖宮產結束妊娠。治療體會:對孕婦反復多量出血致貧血甚至休克者,無論胎兒成熟與否,為了母親安全,盡快終止妊娠,或胎齡達36周以后,胎兒成熟度檢查提示胎兒成熟者亦應盡快終止妊娠。在選擇終止妊娠方式時,為提高新生兒生存活率,減少產后并發癥發生率,應首選剖宮產術,盡量放寬剖宮產指征。術前應及時糾正貧血、預防感染、做好防止和搶救出血的一切準備,手術要既快又穩,并根據前置胎盤的類型、胎兒情況選擇子宮切口,盡可能避開胎盤位置。本組病例經采用上述方法處理后效果良好,除1例因胎盤植入面積大及出血多而行次全子宮切除術外,其余病例均保留了子宮。
參考文獻
[1] 朱姝.前置胎盤68例臨床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8,(08)
[2] 敬竹筠.前置胎盤145例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04)
[3] 孫金玲.前置胎盤60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