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痔是肛門直腸疾病中的常見病,對患者危害較大,治療及臨床手術治療難度較大,處理不當易導致肛門狹窄、肛門功能不良或殘留痔核而易復發,所以,混合痔的治療是當前醫學界公認的難治性肛腸疾病之一。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3年來,我科37例混合痔采取了外剝內扎高滲葡萄糖注射療法,經過臨床觀察及隨診,治療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37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齡20-65歲,平均45歲;病程1-40年,平均8年。所有病例均有間斷性便血及肛門腫物脫出、不能回納入肛門之臨床表現,部分病例兼肛門部腫痛不適、局部水腫及血栓形成。術前晚上均予生理鹽水500-1000ml保留灌腸。
1.2 手術方法?;颊呷∽髠扰P位,常規以碘伏消毒手術區,鋪無菌單;選用局麻,以1%利多卡因30ml于肛周袖式浸潤麻醉,無高血壓者加用4-6滴腎上腺素,以稀碘伏棉球清潔肛管,適當擴肛,充分暴露,以長喇叭筒肛門鏡仔細觀察肛管及直腸下段之情況,根據痔核的部分、數目、大小及齒線上下、肛管、肛緣與病變的關系。設計手術方案,一般設計大痔區(截石位3、7、11點母痔區)切除2-3個。操作時于同點外痔區作“V”字形切口,鈍性剝離皮下組織及曲張靜脈叢至齒線上0.5cm處,用大彎鉗完整鉗夾痔核基底部,以7號線雙道結扎痔核及剝離組織,剪去結扎殘端,留痔蒂0.5-0.8cm,還納入肛內,并從切口擴開向兩側充分剝離皮下組織中潛在血栓,修整切口呈雨滴狀,以4號絲線結扎出血點;同法處置其他設計切除點位之混合痔。探查肛管,一般外剝內扎痔核不超過4個。仔細檢查,必要時行內括約肌松解術,查無活動性出血后,置入肛門鏡檢查內痔,以稀碘伏棉球再次消毒肛管及直腸下端腸腔,取濃度50%高滲葡萄糖注射液10-30ml,先在截石位痔上動脈區作第一步注射,然后再分別在未剝扎的各個痔核的痔體上作第二、三、四步注射,注射完畢,肛管內置入消炎痛栓一枚,肛管放置油紗條引流,塔形紗布加壓肛管外創面包扎,膠布固定,丁字帶包扎。
1.3 術后治療。術后每日靜點頭孢類抗菌素、替硝唑5-7天,以預防感染;口服美洛昔康、芬必得等鎮痛藥物;控制排便24-48小時,便后溫鹽水坐浴,濕潤燙傷膏、凡士林紗條局部創面換藥,直至結扎線脫落,創面愈合。
2 治療結果
2.1 一般情況。本組病程14-45天。術后18例輕度疼痛,口服美洛昔康或芬必得1-2片后疼痛緩解;無疼痛劇烈者。術后10例首次排尿困難,導尿4例;術后3-5日內出現便秘7例,經開塞露40ml注肛助便后排除嵌塞之糞便;術后傷口創緣水腫15例,經溫鹽水坐浴水腫消除。
2.2 隨診復查?;颊叱鲈汉?5-60天復查,患者自述排便無異常,便后無出血,無排便困難,無肛門疼痛;肛檢:患者肛門外觀無異常,肛管無狹窄,肛門皮膚及直腸粘膜下端平整,無粘膜突出;肛周無潮濕,無瘙癢。
3 討論
3.1 本組病例采用外剝內扎注射法,切除1-3個較大混合痔,又發揮高滲葡萄糖注射療法的優點,在內痔粘膜下注入高滲葡萄糖,可使痔核組織內產生無菌性炎癥,促進核內纖維組織增生,動、靜脈血管栓塞,從而致痔核枯萎、脫落而治愈,解決了單純外剝內扎術難以解決的較小內痔部分。觀察結果表明,通過本治療混合痔,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肛管皮膚,保證術后肛管皮膚彈性,外剝內扎及注射術兩種方法共用,取長補短,既能有效的解決其便血、脫出等癥狀及體癥,還避免手術切除肛管皮膚過多,導致術后病人肛門狹窄、局部混合痔復發、排便不暢等并發癥。
3.2 外剝內扎高滲葡萄糖注射術的機理及治療優勢。①切口縮小。外痔作放射狀細梭形切口技術,改變“V”形切口,使得外痔切口創面明顯縮小,故疼痛明顯減輕,術后創面愈合速度加快。②注重保護齒線。外痔部分,改變傳統的徹底的切除外痔的辦法,采用皮下剝離,盡可能地保留肛管皮膚和保留齒線及其附近黏膜組織,保留了齒線區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因而就盡可能地減少了對肛門精細控便能力的影響,保持肛管的完整性,保護了肛門的功能。③肛墊上移。本術式采用內痔痔核高位結扎和高滲葡萄糖注射的手段,將脫垂肛墊肛管部位組織整體向上懸吊,可使下移的肛墊恢復上移約1~2cm。④高滲葡萄糖注射。在結扎內痔基底部行高滲葡萄糖注射,相當于痔體上黏膜下部,使局部產生無菌性炎癥,促使痔塊與周圍組織纖維化,并可使局部小血管收縮、閉塞,達到止血及防止術后出血的目的,有效預防了結扎痔壞死脫落時發生的大出血問題。⑤酌情給予內括約肌松解。切斷部分內括約肌,擴大了肛管內徑,可以防止肛門狹窄,并可緩解由于括約肌痙攣引起的術后疼痛及肛門水腫。⑥并發癥少。將外痔組織下的皮下結締組織和曲張靜脈血管團塊予以剝離,使得術后肛門外觀更為平整,降低肛門皮贅、創緣水腫的發生率,亦提高了混合痔的治愈率[1]。
3.3 本手術操作注意點。①麻醉要充分、到位、適度擴肛,使內痔充分暴露,并設計好內外痔分組。②手術切口須與肛管放射狀紋理一致,各痔核剝離結扎應于齒狀線稍上,但不應在同一平面,以防狹窄。③痔核結扎后切除多余痔組織,殘端應保留0.5cm,以防結扎線脫落引起大出血。④外痔切口與切口之間應保留足夠皮橋,皮橋下的痔組織應潛行剝離,但不應摘除過多,否則皮橋容易壞死。⑤側切時在切口挑出部分內括約肌時左食指應置于肛管導引,避免另建創口,防止肛管皮膚挑破形成肛瘺。⑥內痔注射藥物不應注入肌層,以防止壞死感染,深度一般以針頭插入有彈性感為度,邊注射邊退出[2]。
此種治療方法操作難度不大,易于掌握,材料易得,療效確切,比較安全,縮短療程,降低治療費用,減輕病人經濟負擔,適于在基層醫療單位日常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代述東.外剝內扎術聯合硬化劑注射治療混合痔42例療效觀察[J].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3,1(10):939
[2] 魯嵩雪,陳慶康.改良分段外剝內扎術配合注射消痔靈治療環狀混合痔[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6,26(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