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關節骨折脫位并發腕管綜合征,如果處理不當的話,能夠導致腕關節活動及拇對掌功能障礙[1]。自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筆者使用手術治療腕關節骨折脫位并發腕管綜合征共20例,臨床療效優秀,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腕關節骨折脫位并發腕管綜合征患者2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19-43歲,平均年齡28.3歲;其中左側6例,右側13例,雙側1例。致傷原因為:高空墜落12例,車禍6例,跌傷2例。骨折脫位類型為:月骨掌側脫位6例,經舟狀骨月骨周圍脫位14例,均為閉合損傷。患者傷后即并發腕管綜合征13例,手法復位石膏固定之后并發腕管綜合征7例。臨床癥狀為患者有明顯的腕部腫脹疼痛,手掌橈側三指半刺痛覺減退,拇指對掌功能障礙。
1.2 方法。本組均采用掌側入路,骨折脫位切開復位內固定,Ⅰ期腕管切開減壓正中神經松解術。術中見切斷腕橫韌帶后腕管內容物立即膨出,腕管內軟組織腫脹,正中神經外膜不同程度淤血,但連續性完整。將脫位的腕骨復位,合并舟狀骨骨折行克氏針或Herbert螺釘內固定,修復破損關節囊及韌帶,對正中神經淤血腫脹嚴重者在顯微鏡下行神經束膜間松解。術后常規應用抗炎、消腫、神經營養藥物。
1.3 評定標準。前臂骨折治療效果評價:優,愈合,肘或腕關節的伸/屈活動范圍丟失<10%以及前臂旋轉丟失<25%;良,愈合,肘或腕關節的伸(屈)活動范圍丟失<20%以及前臂旋轉丟失<50%;不滿意,愈合,肘或腕關節的伸(屈)活動范圍丟失<30%以及前臂旋轉丟失>50%;失敗,畸形愈合,不愈合,或難以處理的慢性骨髓炎[2]。
2 結果
本組20例患者均獲得隨訪,時間為7-23個月,平均12.6個月。16例腕關節屈伸活動正常,4例腕關節屈伸活動范圍較健側減少約20°。18例正中神經感覺運動功能完全恢復;2例正中神經感覺功能恢復,但拇對掌功能障礙,Ⅱ期行拇對掌功能重建術。本組未出現舟骨不連、月骨壞死。按照評定標準評定為:優16例,良4例。
3 討論
腕部骨折所導致的急性腕管綜合征,早期癥狀多不典型,往往被骨折局部的探討所掩蓋[3]。并且由于腕部急性腫脹、畸形、疼痛,無法進行完整的急性腕管綜合征體格檢查。因此容易被疏忽,失去最佳治療時機,造成正中神經永久性損害,難以恢復[4]。因此,腕部骨折后如出現拇指、食指、中指皮膚麻木,感覺障礙及拇指外展、對掌功能障礙等癥狀,應引起重視,高度懷疑急性腕管綜合征。經短時間動態觀察,如癥狀有加重趨勢,可明確診斷為急性腕管綜合征。
腕管的解剖結構是腕管綜合征容易發生的重要原因。腕管是由骨和韌帶形成的狹窄隧道,其后壁為腕骨溝,前壁為腕橫韌帶,腕橫韌帶致密堅硬、缺乏彈性。腕管內容納指淺、深屈肌腱,拇長屈肌腱和正中神經。腕管的前后壁均為堅強結構,生理狀態下容積變化很小[5]。在腕管范圍內正中神經位置最表淺,緊貼于腕橫韌帶下方,易受壓,一旦外傷后腕管內血腫形成,周圍軟組織水腫,導致腕管容積減小,壓力明顯上升,產生正中神經損傷的一系列癥狀。少部分患者由于骨折端移位,直接壓迫正中神經而出現正中神經損傷癥狀。部分腕關節骨折脫位并發的正中神經功能障礙是在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后逐漸發生的。試驗證實,腕管在腕中立位時容積最大,壓力最小,隨著腕屈伸度的增加,壓力也相應增加[6]。由此可見,不恰當的石膏外固定是并發腕管綜合征的另一重要原因。本組20例患者均采用手術治療,手術中重視對正中神經的探查和減壓松解,并且可在直視下進行骨折脫位的復位與固定以及腕關節韌帶的修復,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因此,我們提倡對于合并腕管綜合征的腕關節骨折脫位,應積極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 劉存根,彭再如,宋雨,等.Colles骨折不同外固定方法療效分析[J].中國骨傷,2008,21(6):425-426
[2] 吳興輝.Colles骨折所致急性腕管綜合征的療效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08,12(6):567-568
[3] 田光磊,張勝友.腕管切開減壓松解術[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9:1042-1043
[4] Simovic D.Weinberg DH.Carpal tunnel syndrome.Arch Neuro,l 2000,57:754-755
[5] 李丹,卡索,劉成,等.橈骨遠端骨折并發腕管綜合征35例臨床分析[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4,19(7):478
[6] 裴崇墨,郭宏華,張玉盤.橈骨遠端骨折合并急性腕管綜合征5例報告[J].實用骨科雜志,2002,8(6):47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