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和防治方法,特對本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消化內科住院病例作回顧性分析。
1 臨床資料
1.1 醫院感染情況。消化內科住院患者發生醫院感染182例(感染率3.1%,例次發生率3.5%),其中男112例(62%),女70例(38%),60歲以上105例(58%);住院天數30d以下23例,30~59d 90例,60d以上69例,平均38d;
1.2 醫院感染部位。下呼吸道69例(37.91%),上呼吸道51例(28.02%),胃腸道30例(16.48%),泌尿道15例(8.24%),其他17例(9.34%)。
1.3 病原菌。共分離出106株病原菌(58%)。革蘭陰性桿菌87株(82.07%),其中銅綠假單胞菌23株(21.70%),肺炎克雷伯菌19株(17.92%),大腸埃希菌14株(13.21%),陰溝桿菌12株(11.32%),產氣桿菌10株(9.43%),鮑氏不動桿菌9株(8.49%)。真菌19株(17.92%),其中白假絲酵母菌8株(7.55%),白色念珠菌6株(5.60%),其他真菌5株(4.72%)。
1.4 主要細菌耐藥性。肺炎克雷伯菌對替卡西林耐藥率最高,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最低。詳見表1。表1主要G-桿菌對常見抗菌素的耐藥率(略)。
2 討論
本次調查顯示,消化科感染者60歲以上老年人占58%,住院平均天數在1個月以上,表明年齡大、住院時間長是醫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原發病第一診斷依次為消化道惡心腫瘤、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胰腺炎、慢性結腸炎,這些疾病(除胰腺炎)都屬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惡性腫瘤由于腫瘤組織的浸潤使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各種放、化療治療手段均可不同程度地使免疫功能降低;肝硬化患者肝網狀內皮系統功能降低,膽道及胃十二指腸的生理功能發生障礙[1]。
本調查,醫院感染部位依次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胃腸道、泌尿道,呼吸道感染最多見,與文獻一致[2],而泌尿道感染比例低,可能對小便監測不夠有關。因為患者年齡偏大、病情較重,臥床時間相對較長,因此下呼吸感染機會就會相對增加,醫務人員早期忽視了清除口腔分泌物與異物,在以后的過程中雖再次注意到清除異物,也只能清除喉頭與大氣管內的異物,而在早期已被吸入支氣管的異物仍將會導致肺部感染,還因為消化系統的不適,易引流食物反流,及口鼻咽腔的分泌物、血液、嘔吐物易誤吸入肺。因此,特別要重視呼吸道的預防控制工作,正確合理應用抗菌藥物。
本組病例感染常見病原菌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其中以銅綠假單胞菌為第一位(21.7%),肺炎克雷伯菌第二位(17.9%),與近年來報道相一致[3]。外在危險因素主要與醫源性因素有關,與醫療措施的應用不科學或不正確有關。銅綠假單胞菌耐藥率對常用抗菌藥物呈不斷上升趨勢,對亞胺培南的敏感率達89.2%,對哌拉西林等最為耐藥,其耐藥率達76.4%,造成這種情況之一是濫用抗菌藥物[4]。大腸埃希菌耐藥率較為敏感的幾種抗菌藥物是亞胺培南、頭孢吡肟、阿米卡星。鮑氏不動桿菌耐藥率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最低,為2.8%,其次為阿米卡星、頭孢噻肟、頭孢他啶和頭孢吡肟,分別為12.8%,38.3%,32.8%和26.1%,其他抗菌藥物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藥率,且多重耐藥率高,造成治療上的困難,故一旦發現感染,必須盡速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引起醫院感染的暴發流行[5]。
真菌感染多為老年患者,與老年人身體虛弱、免疫功能衰退、營養不良以及廣泛預防性使用及多種聯合使用抗生素有關。目前,真菌耐藥情況雖然不是很嚴重,但是在治療上頗為棘手,因為真菌感染的患者通常病情嚴重、復雜,死亡率較高,且抗真菌藥物可選擇范圍不大。
參考文獻
[1] 蘇智軍,張奕返.肝病患者醫院感染的前瞻性研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5):321~323
[2] 葉惠芬,劉平,陳惠珍,等.廣州地區肺炎克雷伯菌分布和耐藥性調查.實用醫學雜志,2006,22(7):833~835
[3] 李萍,盧仙成,鄧濟蘇,等.重癥監護室獲得性感染與傳播機制研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6):404~406
[4] 劉文恩,王紅梅,唐銀,等.124株多重耐藥菌株對5種抗菌藥物的敏感性.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6):665~667
[5] 王力紅,石海鷗,張京利.重癥監護患者醫院感染前瞻性研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4):268~270